宿松县博物馆成功入选安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宿松融媒讯 日前,中共安庆市委宣传部和安庆市教育体育局联合开展的安庆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33家)遴选结果公布,宿松县博物馆成功入选安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
近年来,宿松县博物馆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活动组织、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平台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精心打造了以“课程融合为核心、文化浸润为特色、实践育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为广大中小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系好人生起始阶段的关键纽扣,筑牢坚实根基。
深挖资源,丰富教学宝藏。宿松县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馆内藏品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钱币、革命文物等。如新石器时代的宿松黄鳝嘴遗址出土文物,见证了宿松早期人类的生活和文明起源;西汉推恩令时期的松兹侯国相关文物,生动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北宋五大官窑的宋代精品陶瓷器,代表了那个时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明清桐城派与朱书皖江文化相关展品,则反映了宿松深厚的文化底蕴。红色展厅以“山水丰碑”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宿松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辉历程,从革命烈士“徐文藻的革命故事”“祝尔昌与樟树湾祝家新屋”,到“红二十七军在宿松”“罗汉尖抗日根据地与红二十八军”等历史事件,都成为珍贵的思政教学资源。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感受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创新形式,活跃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宿松县博物馆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方式,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一方面,开发设计“历史大课堂+红色小故事”研学课程,邀请大、中小学校以“研学”或“游学”模式走进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100余场次6万人次,学生们通过沉浸式观摩体验,直观感受家乡历史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流动博物馆”进中小学校园活动,对各类中小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采取“移动展板”“课程+实践”“移动展板+课程”三种搭配组合形式,将博物馆历史文化带入学校教育活动中,每年持续开展“移动展板下乡文物巡展”活动不少于10场次,近两年文物巡展惠民人数高达3万人次。
专业引领,打造优质师资。为了提升讲解团队的思政教学能力,博物馆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历史文化、思政教育、讲解技巧等多个方面。同时,鼓励讲解员深入研究馆藏文物和地方历史文化,结合思政教育要求,开发个性化的讲解内容和教学方案。与学校教师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教学研讨和实践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思政教学水平。今年上半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公示了《关于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典型案例征集与展示活动(2024年)评审结果》。安徽师范大学复兴附属中学高一年级高鑫同学的作品《宿松县博物馆镇馆之宝——“青白釉仙人吹笙壶”解说》经省级评审入选优秀典型案例。
科技赋能,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借助新媒体设置研学课程,运用“教材+文物”“教材+地方史”相结合的方式,对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新教材背景进行认真宣传解读。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线上课程、虚拟展览、短视频等数字化资源,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博物馆的魅力,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互动交流活动,如在线答疑、讨论、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
下一步,宿松县博物馆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馆校协同机制,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与束缚,培育一批具有宿松特色、影响力广泛的思政教育品牌项目,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更好地为青少年成长注入精神力量,积极探索“文化+教育”的创新融合路径。(通讯员 张晓培)
责任编辑:姚翠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