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中医院:“医护返村”扎基层 织密健康“守护网”
宿松融媒讯 每到周六上午,北浴乡卫生院的走廊就排起长队——这是县中医院康复一科陶海彬主任来坐诊的日子。“陶主任,我这腰的老毛病又犯了,您给看看?”村民陈大叔刚进门就直念叨。陶海彬示意他躺下,手法娴熟地做着推拿,嘴里还不忘叮嘱“最近别干重活,晚上睡觉给腰下垫个枕头试试。”这温情的一幕,正是宿松县中医院“医护返村”行动的生动缩影。
常态长效,筑牢基层健康根基
作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创新实践,“医护返村”正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区域均衡布局。不同于传统送医下乡的“一阵风”,“医护返村”通过建立常态化机制,明确了诊疗范围、转诊流程和随访标准,并设置了资源下沉的长效激励与考核机制,真正做到让县医“沉下去、扎得住”,成为基层健康的“常驻力量”。
医护人员采取“固定坐诊+流动巡诊+健康科普”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走亲戚”与村民“交朋友”,在“拉家常、话健康”中加深彼此的了解,成为乡亲们信赖的健康宣教员、医疗服务员和通讯联络员。
网格覆盖,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行动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村民看病就医的便捷与安心。“以前总觉得‘大病扛不住、小病懒得跑’,现在县里的医生每周都来村里,有个头疼脑热到村卫生室就能找到专家,心里踏实多了。”村民们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行动带来的真切获得感。
目前,宿松县中医院共有234名骨干医护人员参与到这场民生改革之中,他们以“固定一医一护、固定时间、固定村室”的方式,深入该县11个乡镇片区,扎根106个村卫生室,将28.7万名常住村民纳入“医护返村”行动的健康服务网格。让原本需奔波几十公里的村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身体检查、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针对老年人、五类慢性病及肿瘤患者等重点人群,返乡团队还建立了动态“健康档案”,让健康管理更精准。
传帮带教,助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
同时,“医护返村”也是提升基层医疗能力的关键工程。医护团队不仅“看病”,更肩负着“带徒”的使命,团队队长在各乡镇卫生院设立专家工作室,每周开展门诊、带教查房与培训,显著提升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医护人员坐诊村卫生室,指导规范诊疗与服务提升,助力基层强化常见病、慢病管理能力。
今年5月份,凉亭镇卫生院、孚玉镇卫生院医护团队就在帮扶医生吴向前的指导下,成功为多名骨折愈合患者实施了内固定物取出术,促成了基层手术能力的突破,让患者成功在“家门口”就近诊疗,实实在在享受到医共体帮扶带来的便利。
全程关怀,医患情深温暖人心
“医护返村”构建起的诊疗全周期服务闭环,更是让村民们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怀。不久前,河塌乡新页村的余大娘突发脑梗,该村卫生室村医陈金松第一时间联系了驻点河塌乡的返村医生余志丰。余志丰接到消息后,一边通过电话指导陈金松做好初步急救处理,一边立即向县中医院提交上转申请,协调开通绿色通道。等余大娘被送到医院时,挂号、CT检查等流程已提前就绪,接诊医生早已拿到初步病情信息,为抢救赢得了关键时间。住院期间,余志丰也时常去病房探访,结合老人的实际情况为主治医师提供建议。
如今余大娘已出院回家,但余志丰每次下乡,都会拐到她家看看恢复情况,量量血压、问问用药反应,叮嘱她“有任何不舒服,随时打我电话”。“从发病到住院一路顺畅,住院时医生替我考虑得周到,出院了还常来家里瞧着,这服务比亲人还贴心!”余大娘拉着余志丰的手,眼里满是感激。
从诊室到村口,从病房到农家院,“医护返村”行动用脚步丈量着健康的距离,用专业和温情守护着村民的安康。它让“家门口的医院”不再是口号,让“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的安心,成为基层群众最踏实的幸福。当健康网越织越密,当医患情越酿越浓,这幅“小病不出村、大病有通道、康复有人管”的民生图景,正绘就出乡村健康振兴中最温暖的底色。(通讯员 石胜玉 邓琼)
责任编辑: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