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转发 > 外媒看宿松 >正文

【安庆日报】产业齐争艳 绘就好“丰景”

【 字体: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通讯员 袁洁   时间:2023-09-28 10:20:52   

  今年来,洲头乡坚持以党建引领为集体经济“强筋健骨”,探索出产业共富、村村联合、立体养殖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打开了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稻香蟹肥稳增收  绿油油的水稻正在抽穗扬花,个头喜人的大闸蟹“横行霸道”地在田间游走。“现在螃蟹已长到3两多,到国庆假期就能上市。”9月19日,在宿松县洲头乡下夹村稻虾蟹立体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吴畏在查看了螃蟹的个头后,满心喜悦地等待收获。
  吴畏的养殖基地位于后湖第二道防线两侧,这片曾是不毛之地,因为地势过低,排涝不畅,群众种植的农作物常常被淹,大片土地处于“农户不愿种、大户不愿包”的状态。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20年,下夹村村委会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租下此区域338亩低洼地,在升级改造后,自主经营,种植水稻,养殖螃蟹。
  “2018年以前,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后来开始有了光伏发电收入和少量租金收入,2019年我们开始谋划产业发展,决定利用低洼地打造养殖示范基地。”下夹村党总支书记潘玉峰说,2020年年底,在对其中90亩低洼地完成改造后,他们请回在外地从事螃蟹养殖的吴畏,在基地负责生产管理。2021年10月,基地养殖的螃蟹上市,每只重量普遍在3~5两,平均售价130元/斤,供不应求,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纯利润9.5万元。
  2022年,下夹村继续对剩余的248亩低洼地进行改造,完善生产道路、田间排灌等基础设施,还将杂草丛生的废弃防洪坝整理出来,种上了果树。自主经营人手不足,下夹村将建成的养殖基地全部发包给了吴畏。吴畏在4口池塘里养上了螃蟹,还拿出50亩稻田试点稻虾蟹连作模式。“在春天投放虾苗,6月小龙虾捕捞完后,在稻田种上水稻,6月底投放蟹苗,10月螃蟹捕捞完后,在11月收割水稻。”吴畏细算着增收账,平均一亩田产300斤小龙虾、30斤螃蟹、800斤水稻,每亩产值超7000元。
  昔日的低洼地如今已变成“聚宝盆”,村民每亩田的租金涨了两三百元,土地的亩均产值也由原来的3100元提升至5200元。目前,基地每年能为下夹村村集体带来20万元纯收入,还带动了30户村民就业,真正实现了富民强村。
  在尝到发展产业带来的“甜头”后,下夹村又将村部周边的80多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自主经营。去年,通过种植小米辣和小麦,增收20多万元。今年,又种上了订单小香薯,小香薯体态饱满,即将收获,预计亩产在6000斤以上。去年,下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8万元,今年截至8月底,村集体经济已有37万元到账。  党建联盟聚合力  夜幕降临,在洲头乡宗营村的党建联盟示范基地,“时光隧道”旅游打卡点灯火璀璨,吸引了诸多村民前来游玩。“时光隧道”的两侧整齐排列着6个配有土壤与环境监测、智能温控、水肥一体等功能的智能连栋设施农业大棚,棚内种有阳光玫瑰和辣椒、花菜等蔬菜。
  2022年,洲头乡整合村级产业项目发展资金700余万元,以宗营村为中心,将金坝村、洲头村、小瓜村、官洲村、罗渡村等5个地理位置相邻、发展条件相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组建产业发展联合党委,创新村级异地联建、抱团发展,推动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产业示范基地占地600亩,致力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其中,A区位于宗营村,建成智能大棚,发展蔬菜水果种植;B区位于金坝村,建成210个单拱农业大棚,重点发展“羊肚菌+美都西瓜”轮作新模式。基地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重点打造“时光隧道”旅游观光打卡点、果蔬认养点等“农旅”融合体,引入文化创意、休闲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多种业态,通过整体招租、联合开发等形式盘活资产,真正实现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景看、有钱赚的生动局面,让农田成为农户增收的“新源泉”。目前,产业基地每年可带动联合党委和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以上,带动就近务工就业4000人次,年增加就业收入约32万元。

(全媒体记者 查灿通讯员 袁洁)【2023年09月26日第A06版】

责任编辑:戴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