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日报】二郎镇:创意农业扮靓乡村
宿松县二郎镇茯苓村自然收集农场里,游人正在“打卡”拍照。 通讯员 张晓珍 摄
每一个乡村,都有着不同的自然禀赋。如何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把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近年来,作为地处大别山山脉边缘地带的宿松县二郎镇,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茯苓村里繁花似锦
11月22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这样的季节,在宿松县二郎镇茯苓村,依然能看到一片片盛开的鲜花。
“现在这个气温,开花的品种不多了,连大棚里的,也只有五六种了。”鲜花基地负责人徐峰的这个“只有”说得十分诚恳,看起来并不像炫耀。“棚外那些粉红色的是格桑花,棚里这片黄色的是硫华菊,其他的棚里还有香雪球、小向日葵等品种。”
徐峰是名30岁的“90后”,曾是某独角兽企业的高级招商经理,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虽然有一份令许多年轻人钦羡的工作,“但是,在外地我始终找不到归属感”。因为这份乡土情结,他回来了。“综合考虑后还是决定带着积攒下的积蓄和经验,返乡创业,也可以有时间多陪陪父母,还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徐峰说。
“回来干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多年来职场打拼,让他有了与众不同的视角。“我觉得,鲜花通过育种、采集、压花、烘干、收花、染色、封装、成品加工等工序成为初级鲜花产品,可用来制作书签、团扇、灯罩、装饰画、儿童艺术纸张等。用途广泛,开发性能强,市场前景广阔。”
“这大棚,这投入,种点什么不好,偏要种花?种花能挣钱吗?我们流转的土地,能收到租金吗?”一些家乡人并不是十分理解徐峰的行为,在流转土地时有疑虑。尽管,这些低效地因为人们外出务工,早已杂草丛生。
“以前的老思路不行了,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个项目十分适合我们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和区域优势发展产业’的思路。我们引进这个项目,流转低效地近百亩,发展花卉种植,这样既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又可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茯苓村党总支书记董松奎说。
类似的内容,村两委干部和各村民组的组长在一家一户上门协调土地流转时,也是一次次在讲。在村两委干部的协调下,村民们的顾虑打消了,都积极支持鲜花基地建设。
新农人的创意农业
于是,徐峰投资的茯苓村自然收集农场项目顺利落户。目前,一期投资200万元已完工,二期计划投资300-500万元,主要功能为实现初级农产品的育苗、种植采收,新农业产品设计及初加工。
很快,村两委和乡亲们的支持,就收获了回报:成功带动周边村民3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由于工作强度并不大,其中就有不少老年人。
村民朱豁英就是其中一员,对于这份工作,她评价道:“家门口有这个基地,对我们老百姓特别好,从家到这里不要5分钟,在这里每天把鲜花制作成干花,一个月下来能挣到3000元。”
“目前,每年基地支付劳动报酬大约在100万元左右。”徐峰说。
然而,无论对于返乡创业新农人徐峰来说,还是对于就近就业的农民们来说,这都并不是终点。为了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农场正在逐步成立电商直播团队,拓展销售渠道、新建研学中心,实现农作物种植生产、农产品设计研发、承办农事体验、研学培训等活动。同时,项目三期计划重点打造旅游名片,提供乡村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旅游、亲子体验、户外垂钓采摘、承接游学团队体验活动等,使得农场兼具种植生产、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的多种功能,打造创意农业。
那么,什么是创意农业呢?徐峰解释:“创意农业是以审美体验、农事体验为主题,具有养生、养美、体验品味的功能和快乐,提供给在快节奏工作中的人放松的地方,目的是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辉。其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
产业经济加快振兴
近年来,二郎镇党委政府针对农村部分土地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现状,不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动更多的农业产业项目在当地落地建设,壮大农业经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因此,“杂草丛生的闲置土地,摇身一变成为农村实现就近就业的乡村一景”之类的故事,在近年来的二郎镇时常发生。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洪菊仲。2020年7月,在外地创业并获得成功的洪菊仲,毅然返乡投资发展农业产业。在当地乡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他将二郎镇界岭村鸡山组的50亩荒地流转下来,建立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发展特色蔬菜品种种植。
经过短短三个月的建设,本被闲置的土地上矗立起50座钢架大棚。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这些大棚所出产的“樟树港”品种辣椒走上全国各地酒店和餐馆的餐桌。
同样,当地群众从中有所获益:在界岭村,共有24名村民通过在基地就业实现家庭稳定增收。
更大规模的变化,也是二郎镇最大的特色,那就是成片的山场化作成片的油茶林,仅界岭村油茶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惊人的15000亩,进入丰产期的油茶树每亩最高可产3000斤油茶果。油茶四季常绿,茶花银瓣金蕊,香气四溢,万亩油茶林为当地发展休闲旅游打下了坚实的景观基础。(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周仲)【2021年12月03日第A05版】
责任编辑:戴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