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转发 > 外媒看宿松 >正文

【中安在线】下仓:乡村老铁匠 坚守匠心50年

【 字体:    稿件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时间:2021-07-28 09:23:16   

  “叮当——叮叮当——叮叮当当……”步入宿松县下仓镇下仓埠社区老街,清脆的打铁声即从远处传来。循声望去,一间砖瓦结构的旧房子里,一位老者手持铁锤,正一锤一锤地敲打着烧得通红的铁棒,锤到之处,火星四溅。50年来,这位老匠人一直坚持着这门传统手艺,即使年过七旬,仍乐此不疲。他就是下仓埠社区老铁匠康春华。

  走进康春华的铁匠铺,一只风箱架在一个用方砖砌成的炉子旁,炉中的火烧得正旺,屋内的墙壁上,挂满了打好的菜刀、铁钉、铁耙、铁锹、铁火钳、船锚等铁器成品。只见他用钳子把火炉里烧得通红的铁夹出来,放到铁墩上,手持小锤在上面不断锤打。

  在下仓埠老街,只剩下康春华一家铁匠铺了。康春华老人身体硬朗,抡起锤子仍比一般的年轻人厉害。1968年,16岁的他,跟着父亲学打铁。1971年,凭着学会的打铁手艺,他在公社农机厂谋得一份技术工的差事。1986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在下仓埠老街租屋开设了自己的铁匠铺。下仓埠老街坐落在黄湖湖畔。那时的下仓埠渔业兴旺,家家以渔为业,户户都造渔船,而造木船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铁钉,船体上的每一块木板都是靠一根根铁钉牢牢拼接在一起。此外,还少不了固定船只的铁链、船锚。铁钉、铁链、船锚都要靠铁匠手工打制,所以铁匠铺生意兴隆,这也是铁匠铺的主要业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下仓埠老街共有十几个铁匠铺,每家铺子的生意都十分红火,康春华正是靠着忙不完的打铁生意,养活了一家子。

  “以前,每到这个时候非常忙碌,家家都要趁渔船上岸‘歇伏’时机,找我们打制铁钉,整修船体。”康春华说,过去,一个夏季,他都要打制数千斤铁钉,但随着铁皮船的逐渐增多,造木船的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大湖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长江水域“十年禁捕”,渔民上岸,从事渔业的人越来越少了,打制铁器的生意随之减少,现在一年都打不了十几斤铁钉。由于生意不好,打铁的同行都纷纷关门歇业,另谋出路了。

  “现在,大家都关门歇业了,你为何还在坚持? ”笔者好奇地问。

  “家里孩子都大了,不再靠我一个人挣钱了,我自己也舍不得丢掉这门手艺;再说,还有许多老客户仍需要我帮他们修理农具。”康师傅说。十几年前,就有人邀他一起外出务工,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舍不得关掉铺子。虽然铺子的生意没以前景气,但每天都有人上门找他修补磨损的农具;像铁锹、锄头等农具,还只能靠人工修补,机器代替不了,这里不能没有他。

  康春华说,打铁50年了,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他坚持精益求精、用户至上的宗旨。为了保证打制出上乘的铁器,无论是从选料上,还是在切割、锤炼、煅烧、淬练等工序上,他都会做到精益求精,先裁料后打胚,点完焊再继续锤打,最后慢慢修正,反反复复差不多要几十遍。淬火是打制铁器刃口的一项关键技术,为了掌握这项技术,他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终于掌握了烧红的铁器什么时候下水、在水里待多久等方面的“火候”,以及在折叠、锻打、回炉等方面的技巧。

  50年来,由于手艺精、讲诚信、价格合理,当地居民都喜欢找康师傅打制铁器和修补农具,他也成为了铁匠界的“名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也曾带过几个徒弟,一是由于打铁是个力气活,吃不了这个苦;二是因为社会发展进步,传统手工作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们都另谋出路,没有坚持下来。

  “就是80岁了,只要身体能跟上,我还会继续打下去……”50年的锤打,50年的坚持,康春华已把打铁融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他而言,打铁不再是谋生,而是一种对“匠心”精神的追求。 (作者 孙春旺 罗丹) 【2021年7月27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编辑戴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