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转发 > 外媒看宿松 >正文

【安庆日报】宿松:凝聚磅礴力量 书写新的篇章

【 字体: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作者:    时间:2021-06-10 15:18:40   

  百年党史春风化雨,红色记忆历久弥新。宿松县是光荣的革命老区,革命斗争波涛起伏,连绵不断,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造就了她红色资源大县的现状。立足红色热土优势,宿松县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底蕴,积极策划实施接地气、能落实、可操作的载体活动,赓续红色基因,凝聚磅礴力量,做好结合文章,用活红色资源,深耕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徐文藻、周绍南、钟国汉等革命志士早在1927年便发起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1930年,祝尔昌、杨学源等共产党员为先锋,发动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创宿松革命根据地;1932年,红二十七军在宿松县白崖寨成立,并取得了趾凤河战斗的胜利……

  如今在徐文藻烈士陵园、在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驻地旧址、在中国国民革命军凉亭抗日阻击战遗址、在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无数革命志士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在极端艰苦环境下涌现出一个个军民鱼水情故事,总让我们眼角湿润、热血沸腾。

  深挖红色资源“活教材

  各类革命遗址旧址、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疑是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其中蕴含了无数触动心灵、振奋精神的革命故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沉下来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更要注重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摸清红色家底尤为重要。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尖地处皖鄂两省蕲春、黄梅、太湖、宿松四县交界之衢,主峰海拔1011米,素有“大别南来第一峰”之称。罗汉尖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都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这里就在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属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1935年9月,中共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将英(山)、潜(山)、太(湖)边的鹞落坪大冈岭便衣队10人,调到宿松罗汉尖地区,组建宿松便衣队,指定汪少川任便衣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开始,他们化装成做小生意的,在罗汉尖山下的赵岭、黄山、周家大屋、柳坪、陈汉沟一带活动。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恢复了这些区域的党组织,建立了地方武装和工农民主政权。

  便衣队协助罗汉尖地区人民,建立了以“抗日救国”为对外旗号的地方游击队——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便衣队和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相互配合打了不少胜仗。例如,在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成立不久,就相互配合对陈汉“猎户队”进行了一次军事打击,缴获部分战略物资。1936年下旬,又联合红28军一部和第6路游击师,捣毁三面尖“猎户队”老巢。可以说,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是在红二十八军和皖西特委的帮助下,在宿松罗汉尖地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支旗帜鲜明、有一定实力、坚持斗争时间较长的地方革命武装。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壮大,这支地方革命武装全数进入正规红军行列。

  在罗汉尖革命根据地,不仅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还组建农会、儿童团、交通站等组织,创办兵工厂,建立山林医院用以医治救护红军伤员。

  在这里,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为了进一步挖掘这里的红色资源,丰富和完善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有关史料,当地发起成立红色罗汉尖论坛,举办罗汉尖红色文化研讨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办“红色罗汉尖论坛”,开展红色文化研讨活动。

  除此之外,多年来,发生在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一直是当地镇村干部努力挖掘的重中之重。坚贞不屈的女交通、载誉中华百名女烈士朱赛英的故事;军民鱼水情,思恩洞的红色故事;一张借粮证讲述了一段军民一家人的感人故事……“当年罗汉尖的人民被国民党多支军队严密监控,群众无法直接为红军提供食物,他们就想到一个点子,将家里的猪食桶洗得干干净净,里面装上粮食放在门口,红军路过的时候顺手就可以从里面拿吃的,还极为隐蔽,不被国民党发现。”北浴乡罗汉山村党总支委员吴爱平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也一直在整理中。”

  2020年,在一期工程基础上,罗汉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对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周边革命历史遗迹进行修缮和标识牌简介的制作安装,卡子门旧址恢复重建、1000米石板山道“重走红军路”、地下交通联络站、烈士墓地、山林医院、思恩洞、兵工厂遗址等进行恢复重建。

  不止是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宿松县一直致力于深挖红色资源,努力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辟既丰富又精确的党史学习教育“生动课堂”。

  谱写乡村振兴“合奏曲”

  新时代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能够更好地为实现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自信凝神聚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魂固本。

  红色文化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为红色资源富集但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带来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拓展振兴老区、脱贫致富的途径。

  该县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优势,把党史学习教育和乡村振兴、为群众办实事有机结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做到统筹兼顾,防止学用“两张皮”,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强大动力。

  柳坪乡位于该县西北角,在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该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该乡产茶制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厚,整合现有的小、散、差茶叶企业,提高茶叶规模化生产程度,精心扶持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十三五”期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615元增长到1286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各村经营性收入均达13万元以上。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宿松县坚持把践行为民初心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的“试金石”,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觉坚持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路线。

  制发《“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宿松县进一步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将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切实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切实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截至目前,该县各地各单位通过走基层确定项目、亮承诺解决实事、评成效建章立制,梳理解决高质量发展突出问题21条,制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措328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十难”问题405条,围绕“四送一服”优化营商环境举措42条,创新社会治理举措10条,关心英烈后代举措32条。全媒体记者付玉通讯员孙凯华虞太文

  做好红色教育“大文章”

  以党史照亮前行之路,以党史洗涤心灵之尘、以党史激发奋进之力,重在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展馆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红色资源成为鲜活的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

  宿松县充分将县内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底蕴,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积极策划实施接地气、能落实、可操作的载体活动。各地各单位通过实地参观、实物瞻仰、聆听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结合“清明祭英烈”开展现场教学,努力实现情感上有共鸣、思想上受教育、精神上受鼓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4月23日,宿松县举行《宿松党史二卷》首发式,全书共4篇21章38万字,记录该县从1949年解放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时间跨度近30年,该书荣获2020年度安徽省党史研究基本著作类一等奖。此外,宿松县积极推动《党史三卷》编纂工作,着力推进党史工作再上新台阶。

  艺术党课让党史学习有声有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艺术党课”,利用戏曲、说唱、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红色党史为主题,创作、编排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该县以北浴乡罗汉尖革命女烈士朱赛英为原型的电影《女子便衣队》,已经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批,正在积极筹拍中。组织开展“初心百年——松兹大地的追寻”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访谈,开设党史百年天天读专栏,举办“优秀作品献礼建党百年”展播,创作黄梅戏、文南词等重点剧目。组织党史征文活动,编印《百年赞歌》为主题的学党史感悟,目前该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会长方济仁撰写的240首(阙)诗词,分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新天新地、领袖·开国元勋·英烈·英模、宿松篇等6个篇章作为《百年赞歌》(一),通过前期的组稿、校稿、定稿等环节,交付打印社印制,发送各地基层党组织学习。开展党史和革命题材的书法、美术、摄影以及红色收藏艺术作品展览。

  专题宣讲入脑入心。宿松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邀请老干部、老党员、先进模范等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队),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田间地头等,面向党员干部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党史专题宣讲,面向普通群众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专题宣讲,面向青少年开展“学党史、跟党走、做时代新人”专题宣讲,同时举办微视频宣讲、微课堂等活动,努力实现宣讲全参与、全覆盖。

  组织青年宣讲志愿者开展党史宣讲进校园活动,上好“团团讲党史”主题微团课、“红领巾讲党史”主题微队课。通过微视频宣讲形式,把讲故事和讲理论相结合,让宣讲更具亲和力,引导广大青少年、中小学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不断扩大宣讲覆盖面。

  组建妇联执委宣讲团,深入村、社区面向基层妇女群众开展党史巡讲。开设线上“巾帼学党史微课堂”,重点讲好党史故事特别是红色家风故事。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宣讲,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

  截至目前,该县成立80余个宣讲团(队),开展宣讲300余场次。按照市委要求,征集“红色安庆大家讲”党史素材,组织“最忆党旗红·红色安庆大家讲”系列活动。【2021年6月10日7版】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编辑戴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