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桥”见黄湖 翠羽蹁跹
东望黄山之绝美,西傍庐山之逶迤。宿松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个县份。63公里的长江岸线造就了超过7万公顷湿地面积,规模居全省首位,主要由黄湖、大官湖、龙感湖及二郎河、凉亭河流域组成。
宿松地处安徽西南边陲,有2000多年的建县史。水域辽阔也制约了陆路交通,为连通黄湖南北两岸,2019年6月,安徽省最长跨湖特大桥黄湖大桥开工建设。大桥北起下仓镇,南至华阳河农场,全长7.5公里。总投资约6亿元。设计时速60公里,道路宽12米。工期30个月,2021年10月竣工通车。
正在建设中的黄湖大桥,一座座挺拔的桥墩迎风而立,串联起片片桥梁,如一条瑰丽的丝带蜿蜒在黄湖碧波之上。钢铁巨龙盘踞间,一群栖息于此的白鹤、天鹅、豆雁悠然嬉戏,鱼翔浅底,候鸟翩跹,宛如一幅水墨画卷。独特的湖群和优良的水质、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候鸟来此“歇脚”、越冬。承水之德,与水共生。黄湖大桥造型简洁有力,彰显了长江曲回意象。黄湖大桥建成后,将对推进华阳河农场和宿松县“垦地共建”及调节华阳河湖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不仅是宿松的底色,也是黄湖大桥的亮色。两年多来,施工单位坚持“集约、节地、可循环、可持续”,频频倒逼设计方案优化,统筹规划施工工序,将环境保护专项施工贯穿全过程,力求从源头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为防止对湖水造成酸碱平衡失调,项目施工过程中改用中性高分子聚合物泥浆,五次优化栈桥施工方案,减少对水域的扰动,产生的钻渣经沉淀后由专用罐车外运,变废为宝,用于沼泽洼地填筑,覆盖土壤形成垛田,同时采用新型梳齿式伸缩缝,减少过孔噪音,采用SBS沥青路面,降低交通噪声。既“净”且“静”,为给候鸟们一个安全的家园,施工单位员工爱鸟护鸟蔚然成风,纷纷开启“静音模式”,采用噪音较小的反循环旋挖钻、液压振动锤等,将噪音较大、冲击性较强的活动安排在白天进行,动态调整施工工序,减少噪音污染;机械车辆通过栈桥及施工作业区时一律做到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在施工沿线安装定向照明灯罩,防止夜间照明影响候鸟栖息;施工便道两侧设置绿化隔离带,采用喷淋系统全天候不间断洒水抑尘;水泥罐体设置一键式脉冲除尘器,拌合污水经三级沉淀后有效循环利用,实现零污染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分类集中清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是一年盛夏,荷叶、莲藕、菱角,天蓝、水碧,波光潋滟泛轻舟,翠羽轻摇舞蹁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再有四个月时间,黄湖大桥将建成通车,南北两岸车程将由之前的五十分钟缩短到15分钟。
(安徽日报通讯员 司舜 安徽日报记者 孙海涛)【2021年6月5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编辑戴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