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转发 > 外媒看宿松 >正文

安徽经济报:“和事佬”巧解民间“疙瘩事”

【 字体:    稿件来源: 安徽经济报  作者:    时间:2020-12-29 16:44:31   

  “法律判决冷冰冰、人民调节暖人心”。乡间“和事佬”专调民间“疙瘩事”,这些“和事佬”,走村串户,成为一道展示“法治宿松”在基层的亮丽风景。

  “十三五”以来,宿松县始终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总抓手,创造了既具有“枫桥经验”特质,又深度契合“时代因子”和“宿松文化”的“平安公式”,构筑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四梁八柱”。

  在网格中做精做优服务

  宿松县建立健全党建网格治理体系,加强以“党建工作指导员、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党建网格队伍建设,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全部建在网格上,把党组织活动纳入网格中,形成“群众吹哨、网格响应”的工作机制。

  在宿松县“一张网”的社会治理网格体系中,把全县居民划分了2000多个小网格,把每一楼栋、每户居民都纳入网格中,将“千万格”汇聚成“一张网”。

  让信访积案“清仓见底”

  综合施策,让“黑天鹅”飞不起来,让“灰犀牛”也冲不出来了。2019年,宿松县共排查矛盾纠纷2807件,化解2763件,化解率98.4%,未发生集体赴省进京上访事件和群体性聚集事件。上级交办宿松县“四重”信访积案共15件,目前已化解14件,化解率93.3%。

  让群众参与治理分享发展成果

  宿松县在209个社区全覆盖式成立协商组织,对社区相关事项进行广泛协商,各村(社区)协商工作委员会每年协商在6次以上。截止2019年12月,全县209个村(社区)完成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达标率达到100%。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络

  依托273个人民调解组织、1755名调解员队伍,聚焦医疗纠纷、重点工程征迁、交通事故赔偿、农民工讨薪等重点领域,宿松县不断创新对接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将化解矛盾与执法办案相结合,既促进了纠纷当事人和解、息诉、罢访,又节省了公共行政资源。

  宿松县积极探索乡贤文化与人民调解工作深度融合治理机制,推出了“一室、一库、一优、一品、一补”“五个一”乡贤调解品牌。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立乡贤调解工作室241个,发展乡贤调解员512名,打造了二郎镇金波、复兴镇新民、高岭乡汪冲村互和叔3个“个性化”调解室,使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讲好新时代宿松故事谱写高质量发展篇章

  创新社会治理的“平安公式” 

        ——宿松县依法治县促发展纪实(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写照。如何巧用这根“针”,串起千条“线”,考量着制度设计者的智慧。

  “十三五”以来,宿松县始终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总抓手,创造了既具有“枫桥经验”特质,又深度契合“时代因子”和“宿松文化”的“平安公式”,构筑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四梁八柱”。

 

  *发挥基层党建“红色动能”在网格中做精做优服务

  “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十三五”以来,宿松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将基层党建融入基层治理各领域和全过程,让党建统领凝聚向心力,构筑基层治理同心圆。

       “主官”在基层,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把党小组建在小区里,做到“支部堡垒强”
        自今年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宿松县东北新城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把党小组建在小区里,将2个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配备10名网格员、34个党小组长,建立“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小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对网格内所有人员进行地毯式排查和网格化管理,确保不留排查盲区、不漏一户一人、不忘一日一测、不落一老一少、不留卫生死角,做到每个网格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宿松县进一步整合党建资源,不断激发基层治理“红色动能”。

  按照“一切工作到支部”理念和“网格党建、精准治理、下沉服务”的思路,宿松县从乡镇科级干部中选派209名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建工作指导员,“一对一”包联各行政村(居),全面提升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水平。

  在此基础上,宿松县建立健全党建网格治理体系,加强以“党建工作指导员、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党建网格队伍建设,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全部建在网格上,把党组织活动纳入网格中,形成“群众吹哨、网格响应”的工作机制。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发挥出了“奇效”。近年来,宿松县行政复议纠错率逐年下降,今年以来为14.3%;信访人数逐年减少,行政执法满意度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越来越高。

  “人在网上走,事在网格办”,依托精准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基层治理在广度上“做加法”,在深度上“做乘法”

  今年以来,宿松县孚玉镇在开展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暨智慧社区建设的同时,加大信息技术运用,全面推行信访工作网格化管理。

  该镇对网格长、网格员、网格协管员、网格信息员全部实行定人定岗、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定保障,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信访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每人配备一台社区管理APP移动终端手机,第一时间反馈信访工作动态。

  目前,该镇共聘任网格长22名,副网格长16名,村(社区)网格员84名,网格协管员129名,网格信息员306名,实现对11个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

  在宿松县“一张网”的社会治理网格体系中,把全县居民划分了2000多个小网格,把每一楼栋、每户居民都纳入网格中,将“千万格”汇聚成“一张网”。

  不断充实网格服务力量,依托“政法干警进网格”活动,大力推行城区“一格一警”、农村“一村(社区)一警”制度,全县303名政法干警进驻网格,进“圈”入“群”。他们和单元长、联防长、网格长一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发挥政法干警的职能作用,力争当好问题“联络员”、法律“宣传员”、生活“服务员”、矛盾“调解员”,逐渐汇聚起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硬核力量。

  “人在网上走,事在网格办”,依托精准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将“上面的千条线”高度凝练地对接到了村(居)工作上,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无缝对接”。

  目前,网格化精准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正在宿松全县纵深推进。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式、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让百姓不出家门就能解决法律难题

  今年5月25日临近中午时分,宿松县司法局长铺司法所所长陈丽在开展“政法干警进网格”活动中,了解到其负责网格范围内有两户人家正在为前期的矛盾纠纷争论不休、僵持不下,她顾不上赶回镇食堂吃饭,立即会同社区干部组织双方当事人到社区委员会展开调解工作。

  据了解,2月25日,长铺镇长铺社区吴屋组的司某在田畈里灭火时与郭屋组徐某发生纠纷,后引发肢体冲突,最后导致徐某受伤住院。前期,镇、社区多次组织调解未果。当天,长铺司法所所长陈丽在之前调解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利弊,释法律、讲道理、摆事实,分别做双方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最终双方同意就民事赔偿部分达成一致意见,受害方出具了谅解书,另一方也当场兑现了经济赔偿,一起久调不决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妥善调处。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事业。“十三五”以来,宿松县以健全服务平台、强化服务队伍、升级服务场所为着力点,打造“全覆盖、综合性、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县级层面加快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在乡镇全面完成乡公共法律服务服务站、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两级实体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台”融合,整体推进“12348安徽法网”应用,为人民群众打造及时、精准、普惠、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新时代升级版,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农村一小时”法律服务工作圈,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持续开展“法治护航精准扶贫”“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宣传月”“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等活动,协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挤筹资金解决公路硬化、法治广场建设、村部办公环境改善等问题,同时送去了农业生产、进城务工、婚姻家庭、法律责任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大礼包”。

  *让“黑天鹅”飞不起来让“灰犀牛”冲不出来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十三五”以来,宿松县委、县政府坚持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集中精力办好宿松的事情,建立了党委政府主导、一盘棋推进,县指挥部主统、一平台调度,属地乡镇主管、一张图作战,责任部门主抓、一体化运行,公安机关主控、一张网托底的“五主五一”工作体系。全面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措施落地落实,全力维护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我要感谢你们,拖了10多年了还能让我拿到补偿款,我也不再就此事上访了!”2019年11月,在宿松县信访局接访室,孚玉镇村民李某仔细查看调查材料,听完工作人员的解释后,自愿在息访罢访承诺书上签字。

  此前,李某多次越级上访,反映自己房屋被拆补偿款等问题。

  李某最终“服气”不再上访,这是宿松县开展信访积案“清仓见底”专项行动的一个成果。

  近年来,宿松县时刻绷紧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这根弦,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防控,让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黑天鹅”飞不起,让大概率范围大的已知风险“灰犀牛”过不来,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动仗,有效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全县社会大局稳定。

  实行清单销号、闭环管理,定期排查各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问责促效,限期整改

  实行清单管理,宿松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领导小组“9+3”各领域专项工作组各负其责,定期将本领域排查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汇总报县防范化解办公室,由县防范化解办公室牵头,建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改清单》,实行清单销号、闭环管理。

  同时,落实交办督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宿松县防范化解办公室将排查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向有关乡镇和县直单位交办督办,明确整改时限,限期整改到位;坚持问责促效,县纪委监委对进展缓慢、敷衍塞责、虚假整改的严格追责问责,确保全面整改、彻底整改。

  建立“村每周、乡镇每半月、县每月”矛盾纠纷排查例会制度,及时研判、提前介入

  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纳入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季度考核,对未经排查未上报上行的重大矛盾纠纷每例扣5分;建立“村每周、乡镇每半月、县每月”矛盾纠纷排查例会制度,对辖区内矛盾纠纷隐患进行排查,县委政法委每月下发矛盾纠纷排查通报,对重大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并督促落实措施;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常态化机制,实行曰常排查与定期排查、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注重排查邻里关系、经济往来、土地资源权属等民间纠纷,及时研判、提前介入,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建立会商研判调度制度,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及时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会商,实行清单管理,建立台账,对账销号。

  成立专班,专治“痛点”,开展信访积案集中攻坚活动,让信访积案“清仓见底”

  信访积案是难啃的“硬骨头”,是困扰信访工作的“老大难”。近年来,宿松县全面梳理信访积案,对上级交办的信访积案成立由县领导牵头的案件包保化解工作专班,工作专班既包化解又包稳控,其中中央和省交办的信访积案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包案,自排信访积案由乡镇或涉事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包案,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化解;各包案领导通过带案下访、查看现场、查看信访档案、与信访人见面沟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等方式,推动信访积案化解;开展信访积案集中攻坚活动,各乡镇、各单位整合资源,综合施策,按照“三到位一处理”的要求,着力化解一批信访积案。

  综合施策,让“黑天鹅”飞不起来,让“灰犀牛”也冲不出来了。2019年,宿松县共排查矛盾纠纷2807件,化解2763件,化解率98.4%,未发生集体赴省进京上访事件和群体性聚集事件。上级交办宿松县“四重”信访积案共15件,目前已化解14件,化解率93.3%。

  *让群众参与其中分享发展成果为治理注入新活力

  “群众的眼界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为了改变广大群众参与不足等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十三五”以来,宿松县多举措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极大地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果。

  确保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在基层治理“底片”上新增了诸多新时代的“亮色”

  走进宿松县破凉镇雪镇村,小乡村宁静、祥和。“现在村里社会治安好,生活既舒适又安全。”一位在田间干农活的村民乐呵呵地说。近年来,该村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通过开展各种普法教育活动,村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提高了村两委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村民自治的水平。在会议室,记者随手翻开村里的制度汇编,除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外,还有涉及全村经济、文化、福利等方方面面的制度,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体系逐步完善。

  自2008年以来,村委会组成人员均由村民依法选举产生,设立村级财务监督委员会,涉及到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全体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为做好村务及财务公开工作,该村在村部设立“村务公开栏”,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决策、干部报酬、财务收支、计划生育和惠农政策等内容,全部对众公开。

  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中,村民自治居于核心地位。

  按照民政部《关于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实施意见》(民务字﹝2019﹞28号)文件精神,宿松县在209个社区全覆盖式成立协商组织,对社区相关事项进行广泛协商,各村(社区)协商工作委员会每年协商在6次以上。截止2019年12月,全县209个村(社区)完成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达标率达到100%。

  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信访问题,宿松县科学民主决策,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重大民生问题的决策,全部纳人评估程序,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在农村,宿松县通过推广基层民主决策监督机制,增加了村级事务的公开透明,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因村级财务和土地问题所产生的大量矛盾纠纷。全县通过开办网上信箱、公开领导联系电话等方式,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畅通民间诉求表达渠道,使矛盾信访苗头在初期就能发现和解决。

  发展是解决基层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地减少了因民生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

  “善政频施续锦篇,乡村弗见旧时颜……和谐社会春常在,定做凡人不做仙。”这是柳坪乡邱山村的吴采芹为抒发对家乡赞美之情,写下的《新农村礼赞》诗篇。

  邱山村位于柳坪乡西北部的罗汉尖脚下,平均海拔600米。经20余年的爬坡奋进,这个曾经藏在深山的落后村,如今美名远扬,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首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6块“国字号”招牌。每一块招牌的背后,都凝聚了邱山人打造幸福家园的心血,也见证了邱山村厚积薄发的坚实步履。20年来,邱山村无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和无一起群体性事件发生,矛盾纠纷化解率100%。

  发展是解决基层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十三五”以来,宿松县筹集98.89亿元资金,积极推进就业、扶贫、教育、卫生、交通、住房等方面56项民生工作。

  为了尽快让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今年整合扶贫资金3.2亿元,确保3.69万户12.3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贫困人口增收5.4%。今年,宿松县城镇低保扩展到3225人,农村山区低保达到24347人,新农保制度实现了全覆盖。

  这一系列民生工程,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地减少了因民生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大调解”组织网络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一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对于目前很多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执法解决是下策,通过司法调解是中策,通过自行协商是上策。

  “十三五”以来,宿松县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目前,由党政主导,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已全面构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大调解”组织网络全面形成。近三年来,全县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处矛盾纠纷35558件,成功35419件,成功率达99.6%,协议涉及金额达23072.78万元。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络,“点线面体”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2020年1月的一天,宿松县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大厅挤满了人,何记红等三十余人来到县法律援助中心,他们焦急地向工作人员反映,自己被某公司拖欠了好几年工资,多次讨要未果。

  据悉,2018年9月到2019年1月,何记红等30余人在宿松明升服装有限公司务工,该公司拖欠百余名员工的工资1016510元,久拖不付,宿松县法律援助中心立即为他们办理了法律援助相关手续并指派皖松律师事务所张得兵律师承办此案。在历经了搜集证据、固定证据、与企业老板沟通、分析欠薪的弊端及调解等,历时半年,最终于2020年7月在宿松县人民法院当庭过付处理完毕。

  目前,宿松县已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络,形成以村(社区)、乡镇人民调解为基础,以“警民联调”“省际联防”为抓手,以“访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为支撑,以医调、交调、婚调等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为补充的“1+2+3+N”的纠纷化解工作格局。

  依托273个人民调解组织、1755名调解员队伍,聚焦医疗纠纷、重点工程征迁、交通事故赔偿、农民工讨薪等重点领域,宿松县不断创新对接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将化解矛盾与执法办案相结合,既促进了纠纷当事人和解、息诉、罢访,又节省了公共行政资源。

  推进人民调解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使人民调解成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2019年国庆节期间,一孕妇在宿松一乡镇卫生院分娩时母子双亡。当天下午,死者家属来了一批人要做“娘家人”,又哭又闹。

  冯跃、王永、陈群策三位60多岁的老同志,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商谈赔偿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经过艰苦的努力,一直到第三天的凌晨2点多,才做通家属的工作,同意将死者遗体转移到殡仪馆。

  据了解,这三位60多岁的老同志,是宿松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医调会”)的调解员。冯跃从原宿松县安监局局长岗位上退休,王永退休前担任过宿松县公安局副局长,陈群策退休前是宿松县司法局宣教股股长。

  宿松县“医调会”自2014年7月成立以来,共成功调解医疗纠纷322件,调解执结率100%。2017年5月,“医调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十八大以来,宿松县针对行业性矛盾纠纷多发的现状,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将其纳入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体系,使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在多个领域落地生根,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在化解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医患纠纷调处、交通事故纠纷调处、婚姻家庭纠纷调处等8个县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将县级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面落实以案定补,激发了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热情,调解员变以往的“让我调”为“我要调”,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调解工作中去。2020年全县共投入专职人民调解员经费120万元。

  法者,定分止争也。

  但法不是冰冷的,机械的,而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可以在办案法官与当事人之间,也可以在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相互传递。宿松县还探索在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信访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017年7月天平调解委员会入驻宿松县人民法院,成立以来共计调解案件372件,调撤率80%。2019年9月县宿松县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驻宿松县人民法院,推动商事调解实质化,成立以来调解案件202件。2020年9月,宿松县婚姻家事调解委员会入驻县法院,开展婚姻、家庭案件调解。为进一步加强诉前调解与立案、审判的衔接,宿松县人民法院建立了速裁团队和调委会相互协作配合的良性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实行“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调解员”的团队设置模式,由法官直接进行调解业务指导,做好无缝对接。大量简单、类型化案件和部分普通案件在前端快速化解,2019年宿松县法院信访维稳考核得分在安全市第一。

  乡间“和事佬”专调民间“疙瘩事”,这些“和事佬”,走村串户,成为一道展示“法治宿松”在基层的亮丽风景

  2019年10月初,家住宿松县二郎镇的吴兴亚,为了生活方便,根据开发商的口头承诺,自行加盖了一间厨房。但是,厨房建好没几天,就因为违建被政府部门拆除。吴兴亚认为自己经济受到损失,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吴兴亚的诉求也许有商榷的地方。但在农村,这样的矛盾纠纷却非常多,如果不妥善调解,还有可能产生更大的间隙。了解到情况以后,今年57岁的吴金波从中进行义务调解。最终,开发商自愿支付7600元给吴兴亚,双方达成调解。

  吴金波的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曾任村党支部书记、总支书记,还担任过县人民法院陪审员。如今,吴金波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金波调解工作室”的首席调解员。

  在广大的宿松农村,乡贤们地熟、人熟、事熟、面熟,德高望重,生活在群众中间,为乡亲所信任,对当地各种矛盾纠纷号得准“脉”,开得了“方子”。

  宿松县积极探索乡贤文化与人民调解工作深度融合治理机制,推出了“一室、一库、一优、一品、一补”“五个一”乡贤调解品牌。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立乡贤调解工作室241个,发展乡贤调解员512名,打造了二郎镇金波、复兴镇新民、高岭乡汪冲村互和叔3个“个性化”调解室,使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宿松县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基本形成,不但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疏导器”,而且群众也真切体验和获得了法制改革创新带来的红利。

  从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将党的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地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服务能力,不断激发基层治理的“红色动能”;到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让“黑天鹅”飞不起来让“灰犀牛”冲不出来;从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最大程度地参与管理社会事务,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地减少了因民生问题而产生的矛盾纠纷;到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上来,让调解工作在多个领域落地生根,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些举措就是宿松“平安公式”的核心内容。“平安公式”,为宿松经济社会发展撑起了一把“法治大伞”,让法治建设与基层治理“邂逅”之下产生了和谐美,赢得了宿松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给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和稳稳的幸福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法治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法治如缕缕春风,浸润着由沿江洲地、丘陵山区和淡水湖泊构筑的松兹美丽版图,沿着“依法治县”的轨道前行,宿松的明天会更美好。

(安徽经济报采访组   执笔/ 罗永林)【2020年12月27日】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编辑戴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