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日报:不负青山不负人
全媒体记者 常艳 通讯员 孙春旺

边开采边治理,凿山治理点已满眼绿色。全媒体记者常艳摄
本报讯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什么是生态宜居?生活环境宜居、生产环境宜居、产业发展生态,并且可持续发展。做好这些,便守住了生态宜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底线。
近年来,宿松县九姑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乡、产业强乡发展战略,矿山生态环境和治理工作日趋完善、坚持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美丽乡村多点发力,不断向宜居、富裕、幸福的最美乡镇迈进。
初秋时节,寻山望去,“满身伤痕”的凿山正在恢复生机;白马村养殖基地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正劲;新安村里,美丽乡村如画卷,掀起村庄“绿色风”……
绿色开采:凿山再披绿衣
凿山位于宿松县九姑、程岭、长铺三个乡镇交界之处,2013年开始开采。然而,受乡镇区域界限限制,一山三主,凿山割据开采石料,隐患重重。
“一个凿山,有小型加工厂五六家,而且由于分属三个乡镇,各自开采本镇范围内的山体,不能越界,无法形成台阶式推进,只能采取‘一面墙’的开采方式,不环保、不安全、隐患大。”九姑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露天开采带来了安全隐患、爆破山体带来了噪音、工艺落后带来了漫天灰尘,周边百姓意见很大。
2017年,为了解决凿山无序开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宿松县人民政府重置凿山矿权,矿山开采权重新对外招标,宿松国泰公路矿业有限公司中标。自此,凿山开采打破区域界限,开始迈出边开采边修复的绿色开采之路。
记者在开采现场看到,开采自上而下,逐层剥离,台阶式推进,与原先“一面墙”式开采相比,安全、环保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
“台阶式开采大块率比较小,不需要二次爆破,就减少了噪音。同时淘汰了过去落后开采设备,重新购置了带有收尘装置等先进设备等,减少了灰尘。”国泰公路矿业办公室主任余志环介绍。
加工、运输产生的粉尘、扬尘也在治理。
记者在加工区转了一圈发现,从运输皮带到2万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均为封闭结构,同时安装了除尘系统和喷淋系统,覆盖从生产到运输的各个环节,有效减少了扬尘无组织排放和生产过程中的下落灰尘。再通过脉冲吸尘收尘装置,收集灰尘,再资源化利用,达到“采石在工棚,储料在料仓,原矿不外露,矿区无粉尘”的环保要求。
生产环节全封闭,达到环保标准,修复工作也同步进行。
顺着现场工作人员的手指方向望去,一片山坡上已有绿意,边坡栽上了红叶石楠、杨梅等树木,铺上了草皮、撒上了草籽。这是刚恢复不久的治理点。
“在开采过的外侧边坡等处拉土回填至70公分,进行绿化,这样边开采边治理,保持凿山生态。同时,坚持‘能绿化不硬化,能硬化不裸露’的原则,不断加大绿化力度,采取乔木、灌木、地被、草坪、藤本植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打造花园式矿区,绿地率达到35%。”余志环说。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记者在九姑乡了解到,通过开展矿权重置工作,按照关停小矿、淘汰劣矿的原则,该乡对10余个生产效益差、环境影响大的小型作业点实施关停,并实现规模化及规范化生产。在日常监管方面,九姑乡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参与监管机制,乡政府负责“巡查、制止、报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核实、移交、协助”,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调查、处理、移送”。多管齐下,为凿山再披绿衣。
绿色农业:收获绿色希望
九姑乡白马村金安禽业有限公司养殖区里,贫困户高志娇正忙着捡蛋、添加饲料。2007年建设投产的金安禽业,目前存栏蛋鸡18万羽。说起绿色养殖,该公司总经理陈旭明如数家珍。
“鸡吃的玉米、豆粕等饲料都是绿色产品;鸡的粪便收集起来,发酵后还田;粪污堆场不露天,地面全部硬化。”陈旭明介绍道。
走进鸡舍记者看到,每排鸡笼下面都有一条自动化运输皮带,鸡粪落到皮带上后,开启按钮,皮带滚动,鸡粪就自动收集到顶部装置,再运送到粪池。
陈旭明介绍,这些鸡粪可是宝,通过25天左右的发酵,就变成了肥料,周边种植户拉走后,全部还田。“养殖区的鸡粪、污水一点不流失,绿色环保。”
在九姑乡,全乡共14家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利用“一场一策”,纷纷建起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暂存池、粪污堆场等粪污处理设施及资源化利用设施。
说起绿色农业,宿松顺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光学更有发言权。
2015年春节,长年在沿海跑运输的罗光学回乡承包了一片荒山,办起了养殖场养生猪。后来一次看报纸上的新闻得知红薯产品收入相当可观,他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用养殖场猪粪、沼渣来种植红薯,把红薯加工成红薯淀粉、粉丝,再把红薯渣、红薯藤作为猪的饲料,这样既解决了猪的饲料又解决了红薯的肥料。
说干就干。通过三年发展,罗光学的生猪年存栏2000头,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到420亩,还发展周边农户开展订单收购,年产红薯50万斤,同时建立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开发了红薯粉、红薯粉丝、手工鱼面三个产品。
不施化肥,只用自家生物肥的红薯品质好,加工环节又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这使罗光学家的红薯产品大受欢迎,去年一年销售额达到378万元,带动全乡131户贫困户380人增收致富。
“这都是坚持绿色农业、发展绿色经济的成果。”罗光学感叹。
近年来,九姑乡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鼓励九姑村、国赛村黑芝麻产业扶贫基地扩大规模,全乡黑芝麻种植面积1400亩。积极扶持九姑村稻虾综合种养、新安村秧苗繁育、白马村蛋鸡养殖等产业发展。新大畜牧养殖合作社“一亩初心”水稻获得绿色认证、中明山庄农业开发及五星休闲生态农庄加快建设、盛源畜业畜牧水产立体养殖项目建成……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绿色生活:书写宜居画卷
“这些年一直在建设美丽乡村,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好了,交通方便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以前的荒地现在也栽满了绿化变成了小花园,每到晚上,广场上就音乐声不断,运动、休闲都有了好去处。”九姑乡新安村村民宋结水说道。
走在新安村中心村里,目之所及是干净宽敞的道路、茂盛的花草、整洁的农家小院。原先的脏乱差不见了,呈现眼前的是一个环境美、绿意浓的小村庄。
“以前垃圾随手丢,路边、河道里都有,环境脏乱差;美丽乡村开始建设之后,我们的环保意识也加强了,垃圾绝对不乱丢,都开始自觉维护身边的环境,只有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宋结水说。
2019年5月开始,九姑乡与一家公司签订垃圾处理、转运合同,每天40余名保洁员和2辆垃圾压缩车上路作业,日清扫垃圾达10余吨,当天转运到宿松县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全乡垃圾处理工作实现日清日运。
垃圾问题解决了,旱厕是农村环境又一大难题。三格式化粪池的推广,解决了这个难题,村民们的绿色生活更进一步。
“三格式化粪池确实好,干净、没有臭味,用起来方便,以前用旱厕味道实在是太难闻了。”九姑乡单岭村村民石珍珍指着自家卫生间说道。
近两年,九姑乡累计完成改厕1598户,为确保每一户的工程质量,九姑乡采取工程化设计、一体化招标、工程化验收“三化”方式稳步推进三格式化粪池工程建设。
九姑乡集镇常住人口约7000人,过去一直未建排水设施,集镇污水自然排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沟塘。自污水处理站建成之后,污水乱排现象彻底改变了。
“之前一到夏天,街道上、塘沟里都有股臭味,那池塘里的鱼都养不活,大家反映很强烈,自从新建了集镇污水处理站,家家户户的污水不再乱排放,臭味也就没了,一提起这个污水处理站,我们老百姓都竖大拇指。”九姑乡九姑村村民汪荣平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为解决集镇污水自然排放问题,九姑乡新建了1个集镇污水处理站、2个污水处理池,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00吨。如今家家户户的污水经过污水管道集中排放到污水处理池进行处理,集镇附近的塘沟也不再有臭味,有效解决了集镇居民关注的这一民生问题。绿色步伐还在继续。2019年,国赛村省级中心村完成道路绿化1000余平方米,新建路灯40盏、污水处理池2个。杨茂村、油坊村县级中心村和白马中心村巩固提升建设稳步推进……道路干净了、河道清洁了、村庄美化了、配套设施完善了,村民们践行绿色理念、共享绿色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9月17日 05版】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张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