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转发 > 外媒看宿松 >正文

安庆日报:养殖业能手桂厂明脱贫故事

【 字体: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作者:    时间:2020-09-08 09:05:53   

  本报讯 立秋时节,在宿松县许岭镇大官村桂屋屋头,一摞梯式的上猪台紧靠在两栋穿体猪舍的旁边,3头大母猪正在悠闲的进食,在猪舍附近,十几亩田地里种的红薯、黑麦草,随风起舞,屋头地里,千多只三黄鸡正在悠闲的找虫子。“我这3头母猪挺过了去年的疫情,6月份还给我下了6个小猪仔。”说起这些,大官村的养殖业能手桂厂明一脸的骄傲。“今年我还养了1000多只鸡,7头牛,收入几万元那是杠杠的,得感谢党的扶贫政策”。

  桂厂明是大官村桂屋组村民,今年58岁。他老来得子,妻子体弱多病不能自理,家庭的担子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2014年,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桂厂明被评为了贫困户,大官支村两委考虑他需要在家照顾一家老小、不能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给他提出了进行畜牧养殖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桂厂明决定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发展生猪产业的致富之路。于是在亲朋好友及村干的帮助下,桂厂明因地制宜,盖起了一栋猪舍,做起了养猪倌。

  万事开头难。建棚、购猪仔、打猪草、清猪粪,事事都靠自己的一双手,但他一点都不嫌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加之当时时值冬春季疾病高发季节,生猪的病死率一直较高,汗水夹着泪水。“刚刚开始我没有养殖经验,靠着老传统来养猪,吃了很多亏,总是养了死,死了养。”“不过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不相信连猪都养不好。”想起那个时候的养猪经历,桂厂明感慨良多,直言亏得自己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脾气。

  转机出现在2015年,宿松县农业农村局给桂厂明派出了技术指导员,通过指导员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指导,使他逐渐掌握了生猪养殖理论技术,在倾注了大量精力实践摸索后,桂厂明实实在在的成了一名养猪倌。被大家称为桂总,“技术不说值万金,说开了三分钱不值”这是桂总对养殖技术的生动总结。当年桂厂明出栏生猪20多头,增收3万余元。

  解决技术瓶颈后桂厂明振奋不已,2016年又借助扶贫小额信用贷款5万元,对猪舍进行了扩建,年饲养量增加到200多头,当年养殖顺风顺水,年增收突破10万元大关,小康的日子触手可及,同年光荣脱贫,被评为宿松县脱贫示范户。

  “找准自己的路,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在国家这么好的政策下,只要愿意干,愿意苦干,不怕挫折,使力往前奔,日子就一定好起来,一定能摘下贫困的帽子。”桂厂明在许岭镇举行的脱贫示范户经验交流会上说,“何况国家还有产业补助、教育资助和健康扶贫等方方面面的扶贫政策帮助我们解决后顾之忧,想不富都难。”

  桂厂明致富车轮行驶到2019年时,真切的碰到了一个坎,当年宿松县周边生猪发生疫病,猪价一路下跌,市场行情一落千丈,桂厂明整天为市场5元多每斤的猪价发愁,他被帮扶联系人和技术指导员建议择机清栏止损。

  “趁疫病没有来清栏,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当时的桂厂明很无奈,“这些牲口每天消耗的料钱比长的肉卖的钱都多,不过我留了三头猪育种,三头猪用库存的料就能应付,养猪致富这个灯暂时是熄灭了”。

  虽蒙受了近10万元的巨大损失,当年12月,桂厂明仍然将到期的小额信用贷款全部提前还清,用他的话说“人不能无信,党的恩情不能忘,政府贴息就是帮了你,亏损不是不按时还款的理由,大官湖的浪都是有坡有谷,何况是过日子”。

  正如他的豁达一样,桂厂明没有被养猪亏损打倒,他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在生猪养殖风险不可控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小规模养猪、养牛的产业发展道路。现在,桂厂明猪牛鸡长势良好,不出意外,年底可增收好几万元,致富的春天仍然灿烂。回想自己的脱贫经历,桂厂明发自内心的感慨:“今年政府不仅发了2400元的产业补助,而且帮我代缴了生猪养殖保险,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村干部和技术员的关心与帮助,让我家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好、穿得暖,看病有了保障,生活越来越好。”(通讯员 胡琦琳)【9月3日 08版】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