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宿松县: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作用 助推主题教育见实效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安庆市宿松县围绕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新要求新变化,坚持以资源建设、日常管理、学用结合为抓手,有效发挥党员远程教育特色和优势,拓宽基层党员学习渠道,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找准资源建设“关键点” 提升远程教育“吸引力”
优化教学模式。区分农村党员、社区党员等各领域党员不同需求,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有针对性选择培训内容,不断增强远程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及时征求党员群众的观看意愿,做好统计汇总,形成党员群众“点单”、远教站点“接单”的“菜单式”服务模式,让党员群众爱看、想看。
精心宣传推介。以精品节目推荐为主,按月制定播放计划,利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契机,横向整合远教终端站点、远教文化广场等平台和电脑、手机等终端,有效拓宽教育内容的发布渠道,促进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依托全县241个电教远教基层站点和5个远教广场,精心开展“红色影视播放季”活动,全县各基层党组织累计播放《长津湖》等红色电影4000余场,观影人数达3万余人次。
抓好资源开发。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立足本土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结合基层一线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耕好党员教育责任田。先后摄制《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富民强村路上的“领头雁”》等精品课件,为党员群众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服务。聚焦世界邮政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制作的微视频《一路“邮”你》被安徽先锋微讯视频号采用。
抓好日常管理“责任点” 提升远程教育“战斗力”
抓好队伍。注重抓好人员选配、管理、培训等工作,在全县23个乡镇(街道)精挑细选491名站点管理员,实行“AB”岗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台账,确保站点管理有序,工作行为规范。
建强阵地。按照“五防一配套”要求推进全县241个站点标准化建设,统一制作管理员工作守则、节目收看学习制度、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4项工作制度,抓好站点设备运行维护,做好设备优化升级。
强化管理。严格落实远程教育精品节目推荐、“固定学习日”等制度,推动站点日常学用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有机结合。采取“月初提醒+月中督促+月末通报”模式,每月及时掌握各站点播放率、播放记录及学用情况,确保远教站点管得好、用得好。
创新载体。组织开展星级远教站点、学用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合理“设星”、严格“评星”、动态“管星”,将全县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分为五星级(示范型)、四星级(标准型)、三星级(基本型),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柳坪乡茶产业远教学用示范基地获评全省学用示范基地,隘口乡隘口村食用菌远教学用示范基地获评全市学用示范基地。
抓好学用结合“落脚点” 提升远程教育“生命力”
聚焦党员日常教育。持续推进先锋系列平台建设,利用“宿松先锋网”“宿松党建”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开设主题教育专栏,及时更新专栏内容,将党员教育资源搬上“云端”。先后推送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文章、“主题教育学习书签”“主题教育有声书”“先锋有声微党课”等学习内容,吸引2万余名党员群众学习阅读,推动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抓在经常、融入日常。
聚焦服务产业发展。实行“站点+能人+基地”教学模式,邀请技术专员、致富能手、“土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技能培训、电商直播,先后打造许岭镇猕猴桃产业基地、柳坪乡茶产业基地、千岭乡蓝莓产业基地等7个农业产业基地,把学用示范基地作为党员群众学习、运用远程教育的“实践课堂”,切实促进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
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将远程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大讲堂,以“培训提素、产业富民”为切入点,组织党员群众和种养殖户观看《好肥种出好葡萄》《依照习性养好鸡》《辣椒病害识别与防治》等50余部农业实用生产技术电教片,开展线上技术服务和线下实地教学,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致富能力,切实促进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朱蕾)
责任编辑:陶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