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洲头 > 乡村振兴 >正文

洲头乡:乡村美丽 乡风文明

【 字体:    稿件来源: 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司舜   时间:2023-06-28 15:16:38   

  宿松融媒讯 “金坝的葡萄一串一串,宗营的瓜果节节相连;泾江的浪花一闪一闪,下夹的孩童敲响鼓点。”这是当地诗人一首诗的开头几句,诗中写的是地处长江边的安徽宿松县洲头乡,她有一顶金灿灿的“桂冠”,那就是全国文明村镇,这里乡村美丽、乡风文明,处处呈现出一幅新农村的诗意画卷。

  老集镇“天了光”

  坝头,泾江岸边一座古老集镇,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资源禀赋极佳。无论是久远的“舟楫”时代,还是现在的陆路时代,都是洲区交通枢纽,三座形态各异的桥梁,串起多条公路干线。

  但前两年,集镇的街区一度棚亭林立、杂乱,而且占道经营、道路狭窄,已经成为制约集镇发展的不利因素。

  2022年,坝头集镇开始对棚亭进行大规模拆除。“不改善发展环境,繁华终将成为过去,也将成为乡村振兴大潮中被遗忘的角落。”洲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曹启龙说道,但拆棚不是件简单的事,历史上启动过三次,都不顺利。有人提议:缓一缓,等一等。

  违章棚亭一直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堵点,通过艰辛劳动,棚亭全部拆除,群众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道路变宽了,街道变亮了,下水道同步疏通了,拆除旧处硬化成了停车位,老集镇一下子“天了光”。拆除棚亭不仅“拆”出了乡村两级干部的合力凝聚力,也“拆”出了老集镇的新活力。看到集镇配套的统一的路灯,打扮得如此“靓丽”,群众及过往行人无不交口称赞。

  老田地“发了光”

  在下夹村,村民吴畏有近百亩优质大闸蟹养殖基地,2021年,他将村集体创办的稻虾种养基地承包下来,成立了宿松县卫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经过改造的数十块水田,探索“螃蟹+青虾+水稻”连作种养模式,同时大力发展“水稻+龙虾”连作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两收”“一田三收”的产业发展目标。

  “立体种养”念活了特色农业“致富经”,下夹村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328亩荒废田地,涉及7个村民小组270户群众,让老田地“发了光”。

  依托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得到充分利用和挥发,村里着力围绕水产养殖、辣椒种植,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致富步伐。

  除了优质大闸蟹养殖基地,吴畏还做起了生态园,园里栽种了1200株桃树,有油桃、黄桃、紫桃、水蜜桃等7个品种,5月中旬开园采摘,一直可以持续到九月份。

  吴畏介绍说,今年是油桃、黄桃、水蜜桃的初产期,亩产量预计可达到900斤,亩产值能达到9000元,40亩桃树可带来36万元的经济收入。加上养殖的350亩龙虾、螃蟹和种植的水稻,一年将带来300万元的经济收入。

  老屋场“沾了光”

  乌池村是洲区深入大湖的一个半岛,在大大小小的山坡和湖畔,自然村落星罗棋布。从宿复线进入洲头乡境内,乌池村黄雀畈入口让人眼前一亮,一盏盏景观灯,白天扮靓了村庄面貌,晚上照亮了夜归之人。除了路灯的美观,村里家家户户门前建起了微景观,同样构成了亮丽的风景线,整个村庄之美在东西两条绿化长廊中展开。

  村里依托宿复公路,建起了一条超过一华里的移民街,街道宽阔,绿化美丽,有点像农村中的市区;而村里的另一张新名片“凤凰新村”,更是让昔日的坟草山变成花园小区。邻近两处高品质居住区的老屋场也因此一个个“沾了光”。

  “乌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最大特点就是座无虚席,附近的老人小孩,每天都有来这里健身、下棋、看书。”有着四十年教龄的退休老教师夏应宗一脸幸福地说着。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自2015年乌池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以来,热心公益事业的他就成为这里的一名志愿者,每天早出晚归,清洁卫生、整理资料、维护秩序,日复一日,默默坚守。乌池村坚持把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重要力量,把志愿服务作为主要活动方式,将志愿精神融入文明社会治理,引领群众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有效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文明实践活动,为乡村文明注入新动能,让文明实践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新期待,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幸福指数。

  乌池村是安徽省文明村镇,村里一直在努力营造乡风文明存在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空间。“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乡村振兴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乌池村党总支书记刘象林说。(融媒体记者 司舜)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