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松兹街道 > 基层动态 >正文

五里乡:行走的课堂 变治理为“智理”

【 字体:    稿件来源: 五里乡  作者: 司舜 汪燕   时间:2022-05-14 11:26:15   

  宿松融媒讯 “这里有电,请注意不要在电线杆下面钓鱼……”日前,在五里乡六圩村一座池塘边,年轻干部用智能小喇叭在感应了人群之后提醒喜欢钓鱼的客人,这让一位李姓钓友感觉十分温馨。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善治。近年来,五里乡干部用“行走的课堂”,高密度、多层次深入乡村,为乡村治理注入智慧力量。

  五里乡地处宿松县城城郊,境内有宿松高铁东站,是县城居民出城第一站,交通便捷、产业发达,各级道路多、过境货车多、本地车流多,亟需提升管理效能,赋能城镇治理。

  “以往在农村出入口、农村道路交叉口等路口盲区,我们往往通过设置反光镜,提醒来往行人注意对向来车,遇到大雾大雨天,行人就会看不清,影响通行安全。”五里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行走的课堂”内容丰富,涉及党建、安全、管理、服务、三农等,团组织、妇联、志愿者,每个人都是宣传员、服务员。

  虽然近郊,但依然有农村,而很多村庄留守老人众多,如何更好照顾到他们?青年党员干部徐超介绍,通过村里档案,寻找老人信息。如果哪位老人长时间未出门,就前往家中探望,及时了解情况。

  垃圾分类一直是乡村治理难题之一。五里乡借助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对暴露垃圾、垃圾桶满溢等情况智能提醒,形成数据报告发送至乡村微脑平台,便于村干部对分类成效进行实时监控,提升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不仅如此,智慧治理还体现在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面对网络舆论和迅速崛起的网上群众个性化权益表达,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五里乡党委政府创新党员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幸福五里与服务群众”微信群工作,利用网络时时倾听群众诉求,最大限度让群众当家做主,使微信群成为联通百姓汇集民意的集结站。以“小微信”实现“大监督”“大服务”,推动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解民困。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收到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20余件,并全部处理完毕。

  把“上层千条线”汇聚到“底层一张网”,有事必到、好事想到、难事帮到、说到做到。

  “太感谢你了,我女儿终于可以读书了。”张大叔紧紧握住牌楼村网格员的手连声道谢。这是2022年发生在牌楼村的一幕。

  据了解,张大叔身患重病,每月光治疗费就需要好几千元,家中有两个上学的女儿,全家人的生计全靠妻子打零工维持。大女儿考上了大学,家里却拿不出钱资助其完成学业。网格员在走访时了解情况后,积极查询相关政策,力争找到符合申请条件的爱心助学活动,尽力帮助她顺利入学。网格员了解到有相关助学政策,立即收集了张大叔家庭的相关资料并为其提交了申请,张大叔家获得1200元一年的贫困大学生家庭补助。

  五里乡以片区、村社为单位,将全乡划分为51个基层网格,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了乡、村两级综治中心,整合综治、公安、民政、卫计、司法、信访等部门职能,实行“一窗受理、统一分流、联动处置”,推动实现多部门“一体化”运作,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通过遍布城乡各个角落的51余名网格员,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实现了每一寸土地有人管理、每一户家庭有人联系、每一个问题有人解决。

  “把党的群众路线延伸到田间地头, 常走乡村小路,常睡农家土炕,常吃农家饭菜,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从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捕捉民意,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跟老百姓成知心朋友。事实证明,干部沉下去,拉近的是感情,转变的是作风,凝聚的是合力。”五里乡党委书记程婷说。 (融媒体记者 司舜 通讯员 汪燕)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