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千岭 > 乡村振兴 >正文

千岭乡:美丽乡村建设“农味”浓

【 字体:    稿件来源: 千岭乡  作者: 吴平   时间:2023-07-10 16:30:58   

  宿松融媒讯 在千岭乡毛坝村农耕文化园,铁犁牛耕的雕塑栩栩如生,各种农具一应俱全,本土农作物琳琅满目,每一件农具都记录着一段历史,每一帧画面都印记着乡愁,农耕气息扑面而来。

  毛坝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本土特色,注重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在工程建设、文化建设中融入“农味”,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群众的“精神家园”。“现在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民俗、农具和文化知之甚少,建设农耕文化园集中进行展示,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毛坝村党总支书记李树星说。

  “把用水浸泡的黄豆从小孔中倒进去,用手转动上面的手柄,乳白的豆浆从两块石磨中流淌出来,那时要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豆腐,现在生活好了。”李树华在石磨旁向孙子介绍道。农耕文化园里的老物件都是从周边群众家里收集过来的,耙、犁、石磨、水车、蓑衣……这些凝聚先人智慧的农具在新时代再次呈现的群众面前,有的斑驳陈旧、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历久弥新,唤起群众对先人的崇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步一个节气,一块一个图案。在用石块铺就的人行道上,嵌入二十四节气元素,人们在休闲散步中感知节令的变化。“你看,画得真像,这纺车是爷爷奶奶织布用的,那时候的衣服就是一针一线纺出来的。”“真神奇,做一件衣服要很长时间吧?”“是呀!那时候条件很苦,现在生活好了。”在文化墙前,周彩花向孙子介绍着。在文化墙建设中,充分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将农业生产场景、传统节日习俗、生产生活工具等形象化呈现。

  毛坝村在蓝莓基地开设农耕体验园,推出农耕研学、“果树认领”项目,园内设置了二十四节气、各种农作物的农业知识展牌,打造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这里开展劳动实践,给学生近距离接触自然,开展劳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播种、浇水、采摘的实践过程中,懂得劳动的艰辛,倍加珍惜当今的美好生活。”毛坝村小学的李文东老师说。(通讯员 吴平)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