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华亭 > 乡村振兴 >正文

宿松县: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 字体:    稿件来源: 农业农村局  作者: 孙春旺   时间:2022-03-14 16:29:38   

  宿松融媒讯 阳春三月,万物竞发,正是茶叶生长好时节。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宿松县数万亩茶园即将迎来采摘季,绿色、生态、有机的“宿松香芽”长势良好,茶产业已成为该县赋能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农技专家指导茶树病虫害防治.JPG

  近年来,宿松县依托辖区丰富的资源禀赋,坚持“建基地、强龙头、重加工、扶品牌、扩销路”的发展思路,以“生产生态化、加工标准化、销售一体化”为目标,大力整合扶贫资金和吸引社会资金,不断加大全县茶叶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同时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茶叶增产增收,做大做强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已培育茶叶生产企业45家、经营大户59家、茶叶合作社58家、生产基地51家、龙头企业4家,全县茶园总面积已发展到3.44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2.54万亩。

  抱团发展,让生态变现

  春分时节,在宿松县破凉镇黄大村,2500余亩茶园汲取着春光的养分,散发出沁人的清香。开春以来,宿松县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特色经济作物站副站长程春龙每隔一周,都要来一次黄大村茶园,指导茶园管理人员为采茶季节的到来做足准备。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

  宿松县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赵彩萍介绍,宿松县地处大别山茶区余脉,很多老旧茶园坐落于深山幽谷之中,四季分明,云雾缭绕,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加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着适宜茶树生长的独特地理环境。宿松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农们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种植、加工经验,历代《宿松县志》中都有记载。其中“民国”二十六年(1915年),宿松罗汉尖一带生产的绿茶“松罗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产业?在宿松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紧紧围绕“扶优、扶强、扶大”发展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选址、选种、田间管理、加工制作、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等环节,着力扶持地处该县西北山区的一批茶叶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抱团发展,让生态变现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北浴乡滑石村于2017年创办了富达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茶产业;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对原2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和扩建,在保持种植地方群体小叶种绿茶的基础上,引进种植龙井43号、安吉白茶等品种。经过5年发展,新增茶园面积520亩,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辐射带动贫困户人口120多户,贫困户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破凉镇黄大村从盘活当地荒山资源的实际出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农业部门的全力指导下,着力推进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建设,已建成占地面积达200亩以上的高标准茶园7座,茶叶种植总面积达2500余亩。2021年,该村共出产白茶、绿茶2.5万斤,产值达800万元,解决了当地2.5万人次就业,为当地一大批农户实现家庭增收。

  “抱团发展,就是将人才、技术、资金等聚合在一起;2014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整合扶贫资金和吸引社会资金4436万元,新增茶园面积1.5万亩,新建高标准茶园11座,使得我县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茶园面积、生产量、加工技术、茶叶品质都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生态变现’的既定目标。”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菽华说。

  2021年,全县共出产干茶520吨,实现综合产值3亿元;茶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贫困村15个,茶园以土地流转、带动就业务工、采购村民鲜叶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年收入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机械强农,让炒绿成“金”

  时下,宿松县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格外忙碌,他们每天都要分片深入全县茶叶生产企业、茶叶加工厂,指导企业管理人员整修、清洗、维护机械设备,对茶叶生产车间实行清洁化处理,为茶叶加工做准备。

  走进宿松县松寨茶叶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一台台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整齐地排列在宽敞的车间内,一名县农技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正忙着指导车间管理员调试机械设备。

  “生产效率直接提升了两倍以上!”谈到加工厂建成后的运营效益,宿松县松寨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焰松感慨万千,“引进两条茶叶自动生产线以后,日加工干茶能力达1300斤。”2017年以来,在县农业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宿松县松寨茶叶专业合作社共在柳坪乡蒲河村建成4座总面积达2600亩的茶叶种植基地,并投资140万元创办了集加工扁形茶、珠型茶、红茶等于一体的智能化茶叶加工厂。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成功带动当地160户农户年增收近140万元。

  为做大做强茶产业,宿松县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累计投资500余万元,购买了108台自动化扁茶机、12台理条机,以及全自动生产线1条,兴建茶叶加工厂2座,使茶叶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2021年,共加工干白茶、干绿茶2.5万斤,其中帮助当地农户加工茶叶1.3万斤,促进了当地茶叶种植户增收。“以前家里自产的茶叶都靠人工炒制,火候不好控制,不是没炒熟就是烧焦了,而且炒出来的茶外形也不均匀,卖不了好价钱。现在,一斤春茶卖出去的价格,要比过去多出一两百元。”2021年,黄大村茶叶种植户陈水保通过机械加工,使出产的1000斤干茶净增收入2.3万元。

  近年来,宿松县农业部门不断采取有力举措,对全县茶厂优化整合、老旧茶厂改造升级,让一批规模小、安全卫生条件差的老旧茶厂逐步退出;通过引进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现有茶叶加工企业的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水平。同时,聘请省内知名制茶专家,现场教学示范,统一制作工艺和标准,加强制作工艺流程技术规范的引导、培训和监管,逐步形成统一的“宿松标准”。

  “以前,全县茶叶加工厂受设备、技术等条件限制,基本都是生产春茶,忽视对夏秋茶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深入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举措,很多加工厂引进了红茶生产设备,切实提高了夏秋茶的生产效益,真正实现了炒‘绿’生金。”2021年,宿松县松寨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加大了对夏秋茶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购置红茶加工设备,引进红茶加工技术,首次加工红茶1100斤,新增收入70余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茶叶加工厂70家,其中规模茶叶加工厂23家,年加工干茶能力达1200吨。

  外引内培,让“香芽”更香

  走进宿松县松寨茶叶专业合作社设立在柳坪乡蒲河村的每一座茶叶种植基地,只见墒沟上面都铺满了稻草,枯黄的稻草与翠绿的茶树形成了鲜明的色差。

  为什么在墒沟上面铺稻草?见笔者一脸疑惑,合作社技术管理员吴朝霞急忙解释。原来,给墒沟铺稻草,是为了给茶树保温保湿,遏制杂草生长,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肥效。

  年近六旬的吴朝霞,多次参加过县农业部门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还多次接受过农业专家“一对一”的现场指导,积累了丰富的茶园管理经验。吴朝霞介绍,每年夏秋季节,他都要组织工人给茶园深耕除草之后,施放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和豆粕之类的有机肥料;坚持利用色板、诱虫灯等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维护茶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真正做到让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

  宿松县松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只是宿松县农业部门在全县茶园深入推进“双替代项目”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宿松县农业部门坚持通过“外引内培”方式,聘请一定数量的省市专家为技术顾问,为每个涉茶乡镇配备了一至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帮助培训一批茶园管理员、采摘员、加工员、销售员等专业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茶叶的整体采摘标准和生产标准。

  同时,针对全县茶叶品牌杂乱,单打独斗闯市场,没有执行统一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知名度较低等现状,围绕打造“宿松香芽”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开展品牌整合、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宣传推介等工作,形成产业发展合力。2021年,宿松县已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宿松香芽”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5万亩茶园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0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宿松香芽’的传统制作工艺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宿松香芽’茶的加工,既保留了传统制作工艺,又融入了机械加工工艺特点,更加突显出它的鲜灵香韵,具有色绿、香高、味醇、形美等品质特征。”谈起“宿松香芽”的加工过程和品牌创建历史,从事茶产业技术研究工作30余年的赵彩萍如数家珍。“宿松香芽”2013-2015年连续3次荣获安徽省茶业博览会金奖、安徽省十大品牌名茶,2015年“松柳河”牌“宿松香芽”绿茶入选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时代春风拂面,宿松3.4万亩茶园内的“香芽”正盎然生长。谈到“宿松香芽”今后的发展,余菽华表示,通过落实品牌、标准、外形、包装、市场、宣传“六统一”举措,以及拓展茶事体验、茶叶休闲、茶叶旅游等新兴业态,进一步加大“宿松香芽”品牌开发和保护力度,建立命运利益共同体,实现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努力提升“宿松香芽”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赋能乡村振兴,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茶产业发展带来的致富硕果。(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