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凉亭 >正文

凉亭镇:小荸荠 大收益

【 字体:    稿件来源: 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司舜 李黄琴   时间:2022-11-27 17:21:02   

  宿松融媒讯 进入冬季,荸荠成熟了。近日,记者走进凉亭镇东山村荸荠种植基地,五六名工人正戴着手套熟练地挥舞着工具采挖荸荠,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最近几年,东山村通过经纪人种植荸荠,80亩荸荠产业如今已成为这个农业小村的特色名片,带动着村民增收致富。

  时下,在荸荠种植大户马尚德的荸荠种植基地里,颗大饱满的荸荠数不胜数的,装在箩筐里煞是好看。眼前的景象,在两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荸荠种植零散,技术落后,收获的荸荠个小、渣多,没有市场,一些农户把自己辛苦半年种出来的荸荠挖出来喂猪。

  2021年,村里将一片稻田承包给马尚德,引进荸荠新种苗、新技术,进行小规模种植试验。到收获季时,新种苗结出的荸荠大个率明显提高,口感爽脆甘甜,很快脱销,种植荸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点燃了。

  “我们的荸荠个大、清脆甘甜,每公斤可以卖到3元,每到冬春季节上市时,都是水果市场的‘抢手货’,根本不愁销。”马尚德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说,就在今天上午,他向县城市场就销售了200公斤荸荠。

  荸荠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食,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还能深加工做淀粉原材料。同时荸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以及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和矿物质,人食用后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种植荸荠每亩需要投入3000元至5000元,除去成本开支,每亩可以净赚1000元至2000元,比种植水稻翻好几倍。

  “刚开始起步种植荸荠时只有50亩,到2022年发展到了80亩,特别是今年,村里的劳动力很多都没有外出务工,看到荸荠的效益还可以,都来学习种植。”马尚德说。

  “荸荠的栽培技术十分简单,只要施足腐熟好了的圈肥后,把田深翻几次就可以播种了,播种方法与插秧基本相似,它的行距30厘米、株距10厘米,比水稻株距略密。”凉亭镇农技站副站长袁翼翔说,荸荠种植前需要进行适当的催芽处理,既节省育苗时间,又提高发芽率。需要科学种植、科学管理,走精品化路线,实现收益的不断增长。

  荸荠种植投入小,收益高,夏种冬采,营养丰富,口感脆甜,且有药膳作用。为了做大做强荸荠产业,马尚德定期邀请专业农技人员来到田头,从选种、培育、移栽等方面对种植户实行一条龙技术服务,田间管理也由原来的粗放式升级为控药、控肥的绿色精细化。经过广大种植户的精心培育和科学管理,荸荠平均亩产可达5000斤,每亩收入可达约7000元。

  “每天120元,工资一天一结,这样挺好!”正在一旁采挖荸荠的村民贺杏枝说道,连续几天都是带着三岁多的女儿来田里挖荸荠,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乐趣。

  据了解,东山村荸荠总产量将达20万公斤,年产值超过60万元。目前,种植户已与多个市场“联姻”,小荸荠已经走向了大市场,助推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东山村坚持开展荸荠的品种资源保护、高产优质品种引进、荸荠高产保优栽培技术研究与深加工项目。”凉亭镇青年干部廖伟说,目前,东山村已经成为全县最大的荸荠生产基地之一。

  “种一个特色,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经济。小荸荠,也能‘闯’出大市场。”廖伟谈起小小的荸荠满是自豪,他说,镇村两级正在努力做大做好这个项目,帮助经纪人进行种植、加工、交易。

  “现在只能出售鲜果,以后可以将鲜果制成浓缩荸荠汁、荸荠合粉、荸荠脆片等产品,亩均产值可以翻番,效益将会翻番。”马尚德对荸荠种植产业充满信心,荸荠产业已然成为东山村的特色名片,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融媒体记者 司舜 通讯员 李黄琴)

责任编辑: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