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镇:沟渠治理通民心 水利兴修惠民生
宿松融媒讯 连日来,二郎镇掀起水利兴修热潮,一条条清淤疏浚的沟渠、一座座加固一新的涵闸,正逐步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靶向施治,破解“用水难”痛点
作为传统农业镇,二郎镇耕地面积达2.3万亩,但部分水利设施因建成年代久远,存在淤塞、渗漏、功能退化等问题。“全镇15条主要灌溉沟渠中,近半存在‘雨天排不出、旱天引不进’的困境,直接影响5000余农户的收成。”镇农业农村办分管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一痛点,镇里组建专项工作组,逐村逐渠排查登记,形成“一渠一档”治理清单。
今年以来,该镇投入100多万元,对8个行政村的重点沟渠实施系统性治理:采用机械清淤与生态护岸结合的方式,清理淤泥、更换老化涵闸、新建节制闸等;在沟渠两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构建生态缓冲带。在刘坡村,原本被垃圾和淤泥堵塞的“龙须沟”,如今变身清水潺潺的“连心渠”,沿岸1000亩农田告别“靠天吃饭”。
建管并重,筑牢长效保障网
“三分建,七分管”,为避免“重建轻管”,二郎镇创新推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管护机制。全镇划分12个水利管护网格,由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清障;同时引导各村成立用水协会,制定《沟渠管护公约》,让沟渠管护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现在渠边有垃圾,我们都会主动清理,毕竟关系到自家田地的收成。”铜铃村用水协会会长说,协会还组建了20人的应急抢修队,遇强降雨或干旱时,能快速响应排涝抗旱需求。截至目前,全镇沟渠管护覆盖率达100%,水利设施完好率提升至92%。
活水润田,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水利兴则农业兴。沟渠治理带来的效益已初步显现:今年以来,全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00亩,灌溉周期缩短3至5天,预计带动水稻、蔬菜等作物亩均增产15%以上。在界岭村蔬菜种植园,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浇水要雇人挑,一亩地成本200元,现在渠水直接到田,成本降了一半,今年光蔬菜就能多赚10万元。”
除了保障农业生产,治理后的沟渠还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生态轴”。二郎镇将沟渠治理与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刘坡村、茯苓村打造“水清岸绿”的滨水景观带,安装休闲步道、景观灯,昔日的“污水沟”成了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智慧水利监测系统建设,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二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蔡君威表示,通过水利兴修“小切口”,将持续释放惠民“大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通讯员 朱林燕)
责任编辑: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