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二郎 > 党的建设 >正文

二郎镇:三维发力提升党员教育质效

【 字体:    稿件来源: 二郎镇  作者: 余洁   时间:2025-11-10 17:03:23   

  宿松融媒讯 近年来,二郎镇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锚定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精准化、常态化、实效化”目标,通过体系筑基、内容焕新、实践赋能三维发力,构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党员教育新格局,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聚焦体系构建,夯实“全链条保障”硬支撑。坚持系统思维谋布局,以标准化建设破解农村党员教育“碎片化”难题,推动党员教育工作常态长效发展。阵地矩阵立体化,实现全域覆盖。依托镇党校主阵地核心作用,整合“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新时代文明大讲堂”等资源,严格按照“六有”标准规范升级,同步激活9个远程教育站点功能,构建起“党校主阵地+实践教学点+远程教育终端”的立体化培训网络。明确镇党委统筹管理责任,将阵地建设与运转效能纳入基层党建重点考核,实现阵地管理“有人抓、有章管、有效用”。运行机制精准化,兼顾群体差异。立足党员年龄、岗位、文化程度等差异,建立“5年一周期”分级分类培训体系,镇级层面聚焦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全员轮训,村级党组织承担其他党员兜底培训责任,确保2028年底实现全员培训无死角。推行“预学先行、集学升华、研学互鉴”三阶学习法,通过每月下发学习“提示单”、建立14个微信交流群等举措,实现党员学习“叫醒服务”全覆盖。保障措施专业化,提升教育质效。组建由镇领导班子成员、优秀党组织书记、行业骨干构成的“镇级先锋师资库”,实行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其中镇领导班子成员年均授课4次,已覆盖党员2000余人次。建立“需求收集—课程开发—效果反馈”闭环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精准对接党员需求,动态优化培训安排,实现教育供给与党员需求同频共振。

  聚焦内容创新,激活“多元化供给”新活力。紧扣农村党员认知特点,以“理论+特色+实用”的内容体系破解“学得闷、用不上”难题,让党员教育“有滋有味”。课程设置分层化,兼顾共性和个性。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等核心内容纳入党员季度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主体班次,筑牢党员思想根基。创新开发“红色影视课程库”,精选《志愿军》《长津湖》等经典影片,结合“红色影视播放季”开展特色教学40余场,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建立党员“点单选课”机制,针对性开设乡村振兴、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等实用课程,实现“共性内容全覆盖、个性需求精准补”。传播形式融合化,打破时空限制。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教学模式,线上打造智慧课堂,依托省市县党建公众号推送政策解读、学习资料等400余条,开设“微党课”“云课堂”,让党员随时随地学;线下推行“课堂+基地+村组”实训模式,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方言课堂”40余次,将政策讲解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村民院落,用“家常话”解读“大政策”,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体验教学场景化,深化学习感悟。深挖本地特色资源,打造“行走的党课”实践路线,组织党员赴附近革命遗址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追忆革命先烈”主题活动4场,让党员在历史场景中感悟初心使命。依托“金波调解室”“毗邻党建合事点”开展“模拟议事”“纠纷调解实战”等情景教学8次,邀请老干部、老党员现场示范,让党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履职能力。结合“我在二郎种油茶”等特色活动,开设田间实训课,让党员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实用技能。

  聚焦实践转化,彰显“学用合一”真成效。坚持以实践检验教育成效,引导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在乡村振兴中显担当。依托实践教学点开展产业技能培训,组织党员深入田间地头、村办企业车间学习实用技术,带动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发展。设立党员先锋岗23个,组织党员在道路硬化、水利设施修缮等30余项民生工程中带头攻坚,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6个。在基层治理中见作为。以“党员分类管理”为抓手,为400余名无职党员精准设岗定责,覆盖经济发展、村务监督、公共服务等8大类岗位。推动党员主动认领网格责任,在政策宣传、人居环境整治中冲锋在前,成功化解邻里矛盾纠纷57起,服务群众5100余人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镇”。在文明实践中树形象。以党员为核心力量,切实当好新风“倡导人”。组建“党员文明先锋队”12支,聚焦移风易俗、敬老爱亲、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年均组织“清洁家园”“邻里互助”等主题活动60余场,在传统节日期间,党员骨干更主动牵头组织“粽享端午,情暖二郎”“庆国庆・享健身”等群众互动活动9场,覆盖群众4000余人,以节日为纽带拉近党群距离,让文明服务更具温度。推行“党员示范户”挂牌制度,选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美丽庭院等类型示范户45户,通过“党员带群众、一户带一片”的辐射效应,将党员作用发挥融入文明建设全过程,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文明新风,既彰显了党员教育的实践成效,更为基层治理提质、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讯员 余洁)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