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浴乡:传承红色基因 发展红色旅游
宿松融媒讯 近年来,北浴乡为打造特色红色旅游景区,通过修缮革命历史遗迹、开设红色讲堂、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有效举措,呈现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事迹,使红色资源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续的旅游资源。
筑牢“红色阵地”。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主体,打造罗汉山红色旅游景区。景区主要由红色文化广场、纪念馆以及红军路三个部分组成、并真实还原卡子门、红军医院、兵工厂等多个红色景点。发扬“思恩洞”红色故事,让红色历史延伸到当代,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受到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至今已接待参观人员50000余人,罗汉山红色景区已成为宿松县乃至安徽省党员群众、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2022年,罗汉山红色旅游景区获批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功入列第四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
开设红色讲堂。邀请革命后代、军烈属、老党员、老干部上台讲述罗汉尖的革命故事,系统学习新四军和皖西特委在罗汉尖战斗历史,聆听朱育祺、朱赛英、吴应典、吴丙荣、廖永亮等革命烈士、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迹,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成为开展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红色宣讲活动278场次、“老党员讲党史”130场次,覆盖党员干部群众9200多人次。
弘扬红色文化。发起成立红色罗汉尖论坛,组织专家、学者召开“罗汉尖红色文化研讨会”,开展“举红旗、走红路、唱红歌、品红茶”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进一步凝聚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强大合力。在整合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组织创作了大型现代红色革命题材黄梅戏《浴血罗汉尖》,精心摄制党员教育电视片《思恩洞》,把红色文化搬上舞台、搬上银幕,切实提升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红色故事“动”起来,传播到千家万户。
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景区优势发展餐饮、农家乐、民宿等服务型产业。盘活山场资源,大力发展茶叶、油茶、毛竹等特色产业,激发红色资源的“乘数效应”。近年来,共建成茶叶加工厂3个、竹制品加工厂1个,带动7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0.7万元。依托罗汉山红色旅游景区,将景区游与红色游相结合,红色旅游产业和特色种植相结合,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革命遗址+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康养+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旅游复合型产业体系,让“红色精神”植根在青山绿水间。(通讯员 洪熙)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