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北浴 >正文

北浴乡:昔日军民一家亲 今朝山乡展新颜

【 字体:    稿件来源: 北浴乡  作者: 虞太文   时间:2022-10-09 09:17:01   

  宿松融媒讯 金秋的罗汉尖红叶漫山,如诗如画。历经战火洗礼的北浴乡罗汉山红色旅游景区,在大山深处熠熠生辉。随着秋天的脚步,进入红色山乡,翻开美丽罗汉尖老区的红色记忆,回眸那激荡人心的烽火岁月,一起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感受红色文化,享受绿色风情。

  红旗飘飘跟党走

  罗汉尖位于皖鄂两省结合部,地处大别山南麓的鄂东蕲春、黄梅、皖西太湖、宿松四县交界,主峰海拔1011米,素有“大别南来第一峰”之称,方圆百里,群峰耸立,林木幽深,沟壑纵横,地势峻险,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

  巍巍罗汉尖雄姿

  近百年来,罗汉尖地区红旗屹立不倒。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在罗汉尖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20世纪二十年代,共产主义思想就在这里传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28军、红军便衣队在罗汉尖极其周边地区开展革命活动,进行武装斗争,1935年冬,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此成立;抗日战争时期是李先念、高敬亭、林维先、张体学、郑重、陈少敏、汪少川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朱赛英、吴应典等革命烈士生活战斗过的地方。1939年11月间,新四军独立旅派出一个便衣队,在蕲宿边区开展游击活动,创立了新四军根据地;陈少敏驻扎地旧址、吴应典烈士故居、新四军闵启胜疗伤地、新四军山林医院等均在罗汉尖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推进大别山,转战到罗汉尖地区,实现战略大开展,进行建立解放区的各项工作。

  军民一家亲 共救伤病员

  战争是残酷的,战士们流血负伤是经常发生的事。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汉尖地区的周屋、苏岭就建立了两所山林医院;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减少战斗减员,及时救护新四军战士的生命,利用罗汉尖地区山岭重叠,峰岩险峻,竹木茂密,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新四军山林医院也在此掩蔽藏身。不少乡民主动为山林医院站岗放哨,做安全护卫。

  复原后的山林医院里场景

  刚开始时,山林医院设在深山老林的山洞里。由于山洞潮湿不见阳光,不利伤员养伤,进步群众便将病重的伤员接到自己家里疗养、护理。他们自己吃杂粮,把大米留给伤病员吃。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根据地人民砍伐竹木,搭建茅房几十间,做临时战地医院,安置伤员。为了保密起见,对外公开说建的茅房是财主家用来做田房屋,和驱赶野猪等野兽的。

  当时的山林医院条件极其简陋,药品奇缺,缺少医用器械,根据地群众想办法克服困难,砍来毛竹,削制锋利的苗竹代替手术刀及钳子,夹板、拐杖、担架等也是竹制品。有的群众主动把准备迎娶新媳妇的棉絮,在家用铁涡蒸煮后,送到山林医院,制成棉球、绷带,用以救治新四军伤病员。

  修复后的新四军山林医院旧址

  根据地里懂些医技术的乡村郎中,也积极帮助新四军救治伤员,缺少消炎止血药品,他们就上山采中药草。主要靠传统的中草药进行外敷、理疗和消炎等进行救治活动,采用当地偏方,用陈盐茶等进行伤口清创、擦洗、消炎;用土烟熬成麻醉剂,給伤员止痛。在革命战争年代,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山林医院救护伤病员4批次,共有462名红军、新四军将士在这里通过救治,得以康复,重新奔赴前线。在山林医院开办期间,得知有老百姓生病,军医也会想尽办法帮助治疗,而且分文不收。

  战地烽火野菜飘香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冬起,新四军第7师向宿松发展,开辟宿松黄宿边区和蕲宿太边区抗日根据地,此时罗汉尖及其周边地区被国民党的乡、保政权以及地方反动乡绅、猎户队、国民党军队严密监控和封锁。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9年8月,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政委张体学率领部东进,来到罗汉尖地区活动。1939年12月,转战于宿黄太蕲边区的鄂东独立团、鄂中区党委书记陈少敏一行30多人,为了避开国民党鄂东保安司令程汝怀的围剿,先后转战到罗汉尖地区。据96岁的吴朝进说,当时有个陈大姐(陈少敏)的女新四军还背着一个小孩。

  当年新四军瞭望哨位置——卡子门

  当时,大雪封山,天寒地冻。在卡子门吴氏祖堂驻扎期间,新四军随身携带的军粮已经耗尽,战士们在雪地里寻找野菜充饥,炊事班战士把一些野菜放一个大铁涡里,加水熬野菜粥,就像煮猪食,房前屋后充满着煮野菜的独特气味。据卡子吴爱平说,他奶奶看到,特别难受。一边唠叨着,这么多年轻人,光吃这个肯定不够,一边将家里准备过年用的两升米和一蓝红薯送给新四军充饥。在她的带动下,乡民们纷纷想办法,有的送来猪油,有的拿来鸡蛋,有的到被大雪覆盖的地里挖来萝卜,对收到的粮食,新四军都会写下借粮证。有的把准备过年取暖的树根送来,给新四军取暖。新四军利用修整的空余时间,给附近村民打扫卫生、挑水、劈柴。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得到充分体现。

  北浴罗汉山的有一些乡民默默地为红军、新四军军提供食物,就想出一个点子,将家里的猪食桶洗干净,里面装上食物,放在红军、新四军行军时经过的路边,军人们路过的时候顺手就可以从里面拿吃的,军队食用后,就写上一张借粮证,放在桶底下,极为隐蔽,不易被发现,免得国民党找麻烦,类似的故事在根据地还有很多很多,一直流传至今。

  红色山乡展新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挥优秀地域文化引领示范作用,增强北浴红色基因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8年徽商职业学院派驻罗汉山村第一书记刘安国与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提议依托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资源优势,建设罗汉尖红色文化教育研修基地。做到扶“智”和“志”相结合,以此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青少年到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接受红色教育

  近年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周边革命历史遗迹,如卡子门旧址、1000米“红军路”石板山道、地下交通联络站、山林医院遗址、思恩洞、兵工厂遗址等得到修缮,并立牌立标。该基地获评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全省共青团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安庆师范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安庆军分区国防教育基地、徽商职业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第二批县级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2021年9月,被中共安庆市委组织部、中共安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命名为“安庆市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21年罗汉山村被中央组织部及安徽省委组织部命名为“红色村”。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革命故事改编的《浴血罗汉尖》在2021年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成功展演。截至2022年9月,共有850多批次48000余人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参观旅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北浴乡党委、政府依托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科学编制乡域旅游规划,围绕“红色风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特色体验”为主轴,全域打造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康养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名镇。景区除红色景观外,自然景观有罗汉尖主峰景观、罗汉打坐、观音送子、药园、筲箕洞、赵岭一线天瀑布等。2021年12月罗汉尖3A景区通过国家验收。

  目前,景区已开发出特色生态绿色美食系列,注重开展忆苦思甜,体现红色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消费体验。依托罗汉山红色旅游集聚区发展乡村民宿,在原有农家乐基础上增加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依托现有民居改造10家民宿,6家农家乐,正在创建市级特色美食村。

  好风景,好服务,带来一片好“钱”景。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群众的就业,拓宽了老百姓的增收渠道,也让一批在外创业的当地人才积极返乡创业,参与到景区建设中来。朱才兵过去一直在常州从事建筑,2019年得知家里准备建景区,急需景区道路护栏安装的专业人才,他利用从事建筑的经验基础,认真钻研特色护栏建造技术,并在江苏拜师学习。2020年回乡创业,近两年为景区建造了近千米的特色护栏,收入20多万元。同时,他把技术传授给洪述果等当地技术工人,使其增加收入10万多元。

  为了让来景区的游客喝上高山茶,品尝到新鲜的蔬菜瓜果,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村民吴梦林是新四军吴宗贵的孙子,在家门口办起了家庭农场,栽种了黄金茶、绿茶,种植了十多种时令蔬菜,采集了竹笋,制成了竹笋干,今年就销筹了3万多元的土特产。像他这样的村民,现在越来越多,红薯粉、雨花菜、竹笋干、葛根粉等都成了游客们的抢手货。 

  为给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推动村集体增加收入,北浴乡罗汉山村成立了村办企业——安徽罗汉尖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导游讲解、农副土特产品展示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据了解,公司试运营一年来,在给游客悉心服务的同时,带动36名脱贫户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给村集体经济带来16万元的收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

  “进入新时代,革命老区人民将永远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埋头苦干,踔厉奋发,为革命老区的全面振兴积极探索独具红色山乡特色的有效路径,以崭新的姿态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浴乡党委书记司欣荣说。(通讯员 虞太文)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