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乡隘口村:菌棒自产启新程 “菌粮共舞”绘新篇
宿松融媒讯 时值立冬,万物收藏。在隘口乡隘口村的菌菇种植基地里,却依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阳光下,一朵朵肥厚饱满的黑木耳正享受着“日光浴”,进行自然风干;不远处,一座座整齐排列的羊肚菌种植小棚已然搭建完毕,静待菌种孕育。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生动诉说着隘口村菌菇产业越发红火、越做越强的奋进故事。

“嬢嬢,今年村里种的木耳品质怎么样?”选调生侯震在基地里,关切地询问正在娴熟采摘木耳的村民。村民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回答道:“今年的木耳比去年的品质更好,更厚实,吃起来口感肯定也会更棒!”这朴实的言语,道出了对丰收的满意与自豪。今年隘口村菌菇种植基地共种植了超过5万棒木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批长势喜人的木耳,所使用的菌棒全部产自本村新建的隘口食用菌制棒厂,是该厂成功投产的首批产品。此次木耳的丰收,不仅标志着本土菌棒种植取得了圆满成功,更意味着隘口村在构建“菌棒制作+木耳种植+初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产业雏形已现。这一模式显著增强了村集体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据测算,使用自产菌棒相较于以往从外地采购,每个菌棒成本能节约近一元,种植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隘口村在探索“菌粮轮作”的创新道路上也在持续深耕。今年是隘口村实行水稻田轮种羊肚菌模式的第二年。去年,通过利用农闲田资源,创新尝试羊肚菌种植,取得了亩产700斤的亮眼成绩。今年,隘口村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精准发力,针对首次种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优化改进,例如科学调整棚口朝向和小棚间距;同时,秉持节约循环理念,对去年搭建小棚的钢架、喷水设备和薄膜等材料进行二次利用,继续搭建了100个羊肚菌小棚,实现了降本增效。此外,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对接外部智力资源,特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就羊肚菌的播种、温湿度精准控制、光照调节等大棚管理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指导,为羊肚菌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从菌棒依赖外地采购到实现自主生产,从传统的多年轮作土地到创新的“菌粮共舞”高效模式,隘口乡隘口村正以一股拼搏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通讯员 侯震)
责任编辑:李晨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