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乡:小板凳汇聚大能量 携手共绘同心圆
宿松融媒讯“娘娘、伯伯,大家晚上好!今晚我们聚在董组长家院子里开个村民小组会,聊聊防溺水、国储林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些事儿,也听听大家的心里话。”夜幕降临,在隘口乡的村落庭院里,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常态。乡村干部与村民围坐小板凳,唠家常、话发展,聚焦群众关切的“关键小事”、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用“小板凳”架起干群“连心桥”,凝聚共建共治合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小板凳庭院会,共商共议村内要事。白天村民们或忙于工厂务工,或耕耘田间地头。乡村两级干部便选择傍晚时分,通过线上微信群和线下入户通知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村民齐聚村民庭院。一张板凳、一杯清茶,乡村干部用通俗易懂的“土话”,将防电信诈骗、防溺水、防火安全等知识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储林建设等政策送到村民心坎上。在“唠嗑”中,乡村干部不仅倾听村民对村庄发展的建议、个人需求的诉求,更以“拜群众为师”的谦逊态度广纳良策,推动乡村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小板凳团桌议,共建共享和美乡村。邻里纠纷、移风易俗、征地拆迁……这些乡村治理中的“硬骨头”,在小板凳上找到了“软着陆”。矛盾双方围坐一桌,喝杯水、敞心扉,话明事理、各退一步,许多难题迎刃而解;移风易俗工作中,乡村干部与村民围桌而谈,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推动文明新风浸润心田;面对征地拆迁等敏感问题,乡村干部先坐板凳听民声,了解顾虑与需求,在拉家常中消弭隔阂、凝聚共识。一张小桌,几把板凳,不仅化解了矛盾,更让干群关系从“面对面”变为“心连心”,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小板凳送温情,共筑温暖幸福乡村。困难群众冷暖、退役军人荣光、留守儿童成长……小板凳承载的不仅是政策宣讲,更是党和政府的深情关怀。重要节假日,乡村干部带着米面油等慰问品走进困难家庭,坐在板凳上细问生活所需,用鼓励的话语传递温暖;春节期间,为退役军人送上年画和春联,听他们讲述保家卫国的青春故事,致以崇高敬意;走访留守儿童时,关切询问学习情况,送上文具、为困难学子申请助学补助,用行动守护儿童成长希望。一把小板凳,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暖、成色更足。
从庭院议事到桌前解难,从政策宣讲到温情慰问,小板凳见证了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乡村治理的“微平台”,更是凝聚民心的“黏合剂”。在隘口乡,这张“小板凳”正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幸福画卷。(通讯员 侯震)
责任编辑: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