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隘口 >正文

隘口乡:最美兵支书 不忘兵之初

【 字体:    稿件来源: 融媒体记者  作者: 司舜   时间:2022-09-01 15:46:19   

  宿松融媒讯 他将年轻人所特有的干事创业激情与智慧全部运用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他叫朱正国,隘口乡小圩村人,现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爱家乡立新功

  2008年入伍的朱正国,在部队担任过文书和班长。虽然在部队只干了两年,他不仅入了党还获得过很多荣誉:武警甘南支队新训二大队嘉奖1次,“优秀士兵”称号1次,班级集体三等功1次。

  2009年,朱正国光荣退伍,外出创业。在工作单位,他时刻保持着军人雷厉风行和严守纪律的作风,由于业绩突出、办事公道,入职仅半年的朱正国,就被福州佳盟房产有限公司任命为仓山总店店长、高级置业顾问,带领团队为公司创造了不菲的业绩。

  2017年,正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已在福州安家立业的朱正国,偶然听到家乡需要招聘扶贫专干。想到家乡的父老尚未脱贫致富,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经过反复思索,他毅然决定变卖房产,辞去高薪而又稳定的工作,携带着妻女,返回宿松县下仓镇,当起了扶贫专干,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由于对农村工作知之甚少,再加上对扶贫政策了解不深,初上任的朱正国对于扶贫工作毫无头绪,显得手足无措。然而,扶贫专干就是这么一个天天与贫困户打交道的工作,也是扶贫工作的参谋者与落实者。工作使不上劲,让初回乡工作的朱正国深感挫败感,满腔的工作热情被浇灭了,只剩下一点火种,那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不会就学,没有人天生会”,朱正国暗暗下定决心干好这份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朱正国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在扶贫站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下仓镇12个村的村级扶贫档案,规范又标准,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镇领导的肯定。2018年7月,下仓镇党委、政府授予朱正国“先进个人”称号。

  爱百姓出实绩

  2018年7月,家乡村“两委”换届,朱正国当选为隘口乡小圩村党总支委员,到村担任民兵营长和团支部书记,“真正”回到家乡工作。从此,小圩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院里院外总能看到一个手上挂着一个小布袋,拿着笔和本子,在记录着一个个群众家庭情况的小伙子。“家中几口人、都是干什么的,因为什么原因致贫、生活上还有什么需要?”对于这些朱正国都一一记录在册,分户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2019年,贫困户金艳兰精神病复发,时常不归家,到处乱跑,该户家中只有一个正在上高正的儿子和她相依为命。了解这一情况后,朱正国主动开车将金艳兰送到宿松县康复医院治疗。金艳兰出院后,为了解决她的生活来源问题,朱正国向村书记和乡领导建议:能不能给她申请一个公益性岗位,既能让她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又能时刻照顾到她。在朱正国的努力下,村两委决定聘请金艳兰到村里做保洁员,又为她儿子申请事实孤儿救助,让她一家生活有了着落。第二年,又带着她的儿子朱咸正去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真的要感谢这个娃(指朱正国),他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家人悲惨的命运”,金艳兰的邻居胡奶奶如是说。

  2020年,全乡征兵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作为村民兵营长的朱正国积极搜寻适龄青年的各项资料信息和社会背景,以自己当兵的经历现身说法,多次上门做适龄青年和家长的工作,终于不负众望地为部队输送3名优质兵员,超额完成本村的征兵工作任务。当年,小圩村被乡党委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朱正国被县政府和县人武部评为“征兵工作先进个人”。也许是当过兵,朱正国与“兵事”特别有“缘分”,民兵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他第一个报到;疫情防控的值班亭,他从未缺岗;民兵集训的训练场,他是训练骨干;森林防火的应急队,他是排头兵;国防教育的大舞台,他是主持人……

  爱事业践誓言

  2021年村“两委”换届,考虑到班子年龄老化,老书记主动让贤,推选年轻同志出来主持工作。朱正国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成为宿松县“兵支书”的一员。面对全村群众的殷切期盼、组织的嘱托,特别是群众的需求,朱正国肩上担子很重。

  “要想让村子真正的富强起来,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近几年来,小圩村通过发展观光采摘业和花卉苗木种植业,带动了当地一批农户实现家庭稳定增收,每年也为村级集体新增收入近10万元,小圩村也成为大家口中的明星村、红旗村,但是还远远不够”,朱正国谦虚地说,“接下来,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通过发展特色蔬果产业和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让原本独立的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相互补充,抱团共赢,让乡村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今年我村计划新建一座土特产加工厂和黄花菜种植基地,大力发展黄花、干豆角、竹笋等农产品深加工,让群众增收,使村庄增彩,让小圩村村庄变景区、美景变钱景的发展愿景变为现实。”说起未来的发展,“兵支书”朱正国语气铿锵、目光坚毅。

  有了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与关注,朱正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希望自己能在这块养育他的土地上一直干下去,用年轻人创新而又灵活的思维寻找致富钥匙,为更多当地百姓打开一扇扇幸福之门,带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融媒体记者 司舜)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