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绿动”二郎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宿松融媒讯 葱绿的野草从脚边直铺向远方,牛群悠闲地在草地上漫步,山的绿影静静地沉在水底,潺潺的水流似乎都带上了一种清凉而凉爽的绿意。

仲夏时节,走进二郎镇,绿波荡漾,满目葱茏。行走在山川原野,阵阵绿色扑面而来,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连空气都弥漫着一种与“绿”有关的味道。
追求绿色产业,走向绿色文明。近年来,二郎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挖掘生态价值,培育绿色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绿色优先生态先行的发展新路径,用绿色和智慧描绘着一幅幅千山竞秀、生机盎然、民富镇美的可持续发展画卷。
点土成金群众富
6月8日,二郎镇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应邀前往菊仲种植专业合作社采摘樟树港辣椒,体验劳动乐趣,感受二郎河畔的盎然绿意。
合作社位于一处荒废多年的河湾,一位有眼光、有情怀的人看中了它青山驻金、绿水淌银的潜在未来。
这个人就是洪菊仲,二郎镇界岭村人。
走进他的辣椒种植大棚,三五成群的采摘工正在忙碌地采摘,有男有女,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

“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岁的女人,在家也没有什么收入,手脚快点,在这一天可以挣一百来块呢!7毛钱一斤,现摘现结。”村民汪水兰额头上冒着汗珠,笑吟吟地说,除了采摘的收入,还有土地租赁费,一亩地每年300元。
辣椒是常见的蔬菜品种之一,一般市场价格3至4元每斤,而这里种植的樟树港辣椒可以卖到15元每斤。
“这里的土壤耕层深厚,含有植物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水质纯净,是种植湖南樟树港辣椒的绝佳之地。同样的辣椒籽到别处栽种,只能是‘南橘北枳’。”菊仲种植专业合作社老板洪菊仲向大家介绍。
去年,洪菊仲为照顾当地的贫困户和留守老人,回家搞起了生态种植业,流转村集体200亩土地,第一期项目建设辣椒大棚50亩,总投资300万,预计50亩的辣椒正常情况下年收益可以达100万元,洪菊仲说:“明年第二期将再建100亩大棚,采取间歇轮作方式,丰富产品种类,还将举办一个辣椒文化节,邀请附近村镇的居民前来采摘。”
据了解,菊仲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辣椒主要销往湖南长沙,再由长沙销往全国各地,本县及乡镇的商户也会采购,销售反响都不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镇政府一直在积极培育本土大户,壮大产业主体,发展特色产业、现代农业,有效利用山、水、田、林、路等生产生活要素,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二郎镇镇长石秀琴说。
点土成金,沉睡多年的河滩苏醒过来,成为群众致富的沃土。
点绿成金乡村美
二郎镇地处皖鄂两省结合部,北依大别山,南邻宿松县城,西与湖北省黄梅县相连,为丘陵地貌,土质肥沃、山美水美,自古以来就是出楚入吴第一关的商贸古镇,在唐朝时就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
“点绿成金”的乡村振兴故事时时在发生,也让这所商贸古镇重新焕发了繁盛的魅力。
界岭村是传统油茶种植区,总面积12.4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867公顷,土壤为弱酸性山地黄棕壤,PH值5-7,土质肥沃。
2012年初,外出创业十几年,吴伍兵回到家乡二郎镇界岭村,创办安徽龙成农林发展集团,由此拉开了万亩油茶基地建设的序幕。
从2007年的1100亩到如今的64000多亩,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已成为该地经济发展的“绿色银行”。
“回乡创业,靠的是群众支持,以心换心,我们要让大伙儿都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吴伍兵说,“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是把油茶产业做成农户看得见、进得来、能分享成果的产业,做成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坚实平台。”
多年来,龙成农林发展集团不断创新工艺技术,引进油茶籽“水法”清洁加工技术,建成国内首条“水法”油茶籽油生产线,一期项目年产能3000吨,“龙成一品”油茶籽油荣获国际高端健康食用油和橄榄油展览会金奖等5个金奖,公司申报发明专利27个、新型实用专利1个、包装专利3个。成立龙成生物科技研究院,设立科技研发中心和专家工作站,与湖南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及院所合作,深度开发油茶籽系列护肤洗洁产品、营养保健品。
“油茶四季常绿,茶花银瓣金蕊,香气四溢,主干道两旁套栽风景苗木,为休闲旅游打下了景观基础;龙成山油茶基地面积广袤,道路纵横逶迤,不乏环山公路,为休闲旅游创造了交通条件。”石秀琴说,未来计划在油茶基地核心区域,建设“一环、四园、八区”,激活油茶旅游资源,带动农户“农家乐”,实现一产、三产联动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油茶、辣椒、羊肚菌、白萝卜,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凭山山水水做文章,二郎镇在产业发展上走出一条别具一格的振兴之路,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产业兴旺,看准方向、细心培育、精心呵护,多元化的绿色产业律动了这座商贸古镇,奏响了一首首乡村振兴的新乐章。(融媒体记者 司舜 实习记者 邓娟 通讯员 周仲)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