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正文

【三等奖】对标“三我”争做“有为”基层工作人员

【 字体:    稿件来源: 趾凤乡  作者: 宋群   时间:2024-01-10 09:47:04   

  近期“对标沪苏浙 宿松见行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各乡镇扎实开展,作为乡村基层工作人员的我们应该主动把自己摆进去,以“舍我其谁、由我负责、到我为止”为核心,找准问题、认清不足,争做敢为、能为、善为的基层工作人员。

  要有“舍我其谁”的敢为魄力。敢为魄力就是要求我们在关键时刻顶得上,看见硬骨头就敢啃、看见烫手山芋就敢接。“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业都是干出来的。乡村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前端,是党的事业极其重要的一环,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趾凤乡是一个山区乡镇,我们要主动扎根在这片充满乡愁的黄土地上、充满希望的大山里,面对挑战、面对矛盾,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

  问题会越积越多,也会越做越少,硬骨头啃下一根也会少一根。作为乡组织干事和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要将组工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统筹落到实处,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自觉。首先要破除老好人的思想,组工工作中面对同事工作上的不足要敢于指出来,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直面、解决的勇气;其次要有“不怕得罪人”的胆气,“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在攻坚过程中总会触及个别人的“利益”,就拿违建的房屋、违占的宅基地来说,如果不得罪人最终就会被“强人所难”,失去了公平和正义一切工作就回到了原点;最后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是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涉及征地、迁坟等许多“硬仗”,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我们面对很多的留守老人,他们年纪大、文化程度低,对政策了解不够,面对种种如此矛盾要勇于面对,敢于顶上去,走在前列。要充分利用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接受思想洗礼、锻造坚强党性,以“见第一就敢争、见红旗就敢扛、见硬骨头就敢啃”的争先创优意识,努力涵养“敢干事”的“轻狂”少年。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要有“由我负责”的能为担当。能为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过硬的本领。大山的女儿黄文秀曾说:“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宝剑锋从磨砺出,乡村一级矛盾突出、环境复杂、条件艰苦,但我们更要将“自找苦吃”作为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只有经过在田间“培土”、在地头“墩苗”我们才会更加茁壮。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有书本上的,更有田间地头的。增长知识见识,练就过硬本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保持学习的热情,扩大知识的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不断掌握真才实学,才能解好难题。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过硬的本领需要锤炼、需要实践才能提升,我们要想走得更远就需要不断提升为民解难题的本领,而乡村一线便是最好的磨刀石,青年干部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困难中磨炼、在困难中增长才干、在困难中提升自己。要将自身融入到基层治理中,融入到每一寸土地,辜负了组织的期望、离开了基层群众的需要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敢于负重,既然选择了乡村、选择了基层就是到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在攻坚克难中苦练本领,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担当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

  要有“到我为止”的善为决心。善为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讲究方法,会抓住问题关键。工作态度上不能有任何含糊、行动上不能有任何犹豫、力量上不能有任何分散,要注意用好“抓重点、重点抓”的工作方法,面对重点任务,要找准切入点,既要苦干实干,更要巧干会干。同时,要聚力补齐突出短板弱项。“木桶原理”众所周知,短板弱项直接决定工作的成败,所以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精准靶向发力,坚决啃掉一些“硬骨头”。

  农村有句老话“每一把锁都有一把钥匙”,在乡村工作中,就是要学会怎样去找这一把钥匙。解决群众的难题,就要身在群众之中,多去群众地头,多坐群众炕头,拜实践为师,拜群众为师,化身“土专家”“田秀才”,到田间、下地头、去农院,我们不仅“上得厅堂”,更“下得厨房”。不能在办公室里“坐而论道”,而是要将重点放在群众中,要真正沉下去,学会换位思考,找准问题切入点的“钥匙”,找到那一块“短板”。

  “我可以不优秀,但我不可以不进步”。面对乡村难题我将做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拒绝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不负时代重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始终牢记初心,铭记对党的承诺,以“舍我其谁”的敢为魄力、“由我负责”的能为担当、“到我为止”的善为决心,精准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让青春绽放在服务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作者:宋群)

责任编辑:陶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