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正文

群山汹涌——追寻新四军挺进团的足迹

【 字体:    稿件来源: 融媒体中心  作者: 刘鹏程   时间:2024-03-26 16:12:22   

  1941年,新四军七师挺进团穿越大别山群山,挺进宿松泊湖地区,建立湖区抗日革命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日伪顽军在宿松的统治。至1942年初,国民党顽军大举围攻根据地,根据地失守,挺进团被迫撤出宿松,返回桐西地区、无为地区。铁血挺进团在宿松湖区的战斗,为宿松革命历史写下了波澜壮阔的篇章。

  八十多年过去了,笔者怀着对铁军英雄的敬仰之情,于2024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深入大别山腹地,去追寻新四军七师挺进团在进入宿松湖区前后的光辉足迹。

  我们驱车前往桐西地区。在桐城文友的陪同下,汽车从桐城市区出发,一路奔驰,沿着蜿蜒的山区道路,不断进入深山,来到大别山腹地的唐湾镇。这里山高林密,是当年新四军挺进团挺进宿松泊湖地区之前之后,战斗和活动过的重要区域,可以说是他们挺进宿松湖区的跳板。

  镇领导带领我们前往八一村,从村名我们就能感受到这里的红色印记。据村书记叶远意介绍,现在的八一村,村名就是源自这片土地上当年那段难以磨灭的革命斗争岁月。这里属于桐舒潜边区的腹地,革命斗争年代,一直是我党活动的核心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的依托点。

  往更深更高的山里走,我们到达叶家老屋。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一二十户人家,都姓叶,是一个大家族,村前有一棵高大的老银杏树。村民叶伟说,七师挺进团的人就是在这棵大树下集合,出发,一路征战,前往宿松泊湖地区。叶伟曾是八一村的前任党支部书记,现在开了一家农业公司,他算是对村子里的革命历史有“研究”的人。

  从叶家老屋往上走,小车子盘山而上,是天平岭。天平岭这个村子海拔好高,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子,都姓陈,以前是一家。叶伟带我们上天平岭,一路上给我们介绍他的爷爷辈的人,在地下党组织和新四军影响下参加革命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当年挺进团的主力主要分散居住在叶家老屋和天平岭。一是因为这两个小村是“堡垒村”,群众基础好,党组织发展好;二是地理位置特殊,属于桐舒潜三县边区,翻过屋后的大山就是属于舒城,不远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属于潜山,一遇到特殊情况可以迅速转移。

  站在天平岭上,俯视大地,顿觉连绵起伏的群山,像大海一样汹涌,令人遐想当年新四军挺进大别山,浴血奋战的情景,心中油然生出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

  镇党委副书记刘春和随行的同志,对我们的采访表现出非常的热情,不仅带我们亲身来到这些神秘的历史地点,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我将这些神秘的地点与新四军革命历史资料一一对照,使我的内心一次次受到信仰的洗礼。特别是作为挺进团团长林维先,在历经三年游击战争的苦难之后,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依然面临日伪顽多重压力,出生入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在怎样的信仰之下,扛起铁血意志,带领挺进团不停地征战于大别山莽莽群山之中。为了求证,笔者查阅了林维先的身世。他出生于金寨县,父亲参加立夏节起义被捕,少年林维先目睹父亲被国民党活活折磨而死。他父亲在死前对林维先说:你一定要参加革命,带领穷苦百姓翻身!

  查阅资料,据时任通讯排长的张有道回忆文章说,挺进团成立后,团长林维先坚决执行上级指示,欣然率领挺进团,西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2月,挺进团分南北两路向大别山挺进。西进途中,不断遭遇顽军,挺进团一路征战,一路有人牺牲。3月份到达桐西长岭、蒋潭、张家楼一带,与当地党组织联系上。当地党组织分派地方党员和农民积极分子,分头将部队带到百丈崖、天平岭、屋基岭等地隐蔽起来,并挨家打招呼,封锁消息,不准走漏风声。同时,有地方同志和群众给部队买粮、买菜、望风,部队得到安全隐蔽休息。彭胜标带电台机要人员,在高山上一个乱石洞里隐蔽,每天夜里架起电台同师部联系,坐镇桐西,指挥部队和地方工作。

  张有道在回忆文章里说:“我们在皖山尖那里,天天挨敌人打。后来我们来到张家楼、百丈岩、叶家老屋、天平岭那里,哪知道那里党员那么多!程鹏(彭庭举)叫我们把部队分散交给党员,住在老百姓家里,就像到了家,安全得很。”

  据时任一排排长杨震的回忆文章,部队到后,林维先与桐怀潜工委书记彭庭举、桐西独立大队领导人何杰之等商量后,挺进团留在桐舒潜交界处活动,团部及八连在天平岭、叶家湾休息了四天。四月,挺进团主力在叶家老屋、天平岭集中,准备转移到宿松、望江湖区活动。

  看到这里,我立即想到了叶老屋门前,那棵饱经风霜、屹立不倒的银杏树,想象当年挺进团在树下集合出征的铁血情景。

  据林维先的回忆,他带一个通讯部队,4月22日到达宿松陈汉沟,与五师张体学的部队汇合,在这里共议军部指示,商讨合编独立旅的事情。这一段过程,张有道的回忆更详细。他说,林维先团长带二大队四连和侦察通讯人员、团机关西进,去与五师联系。走到潜山下浒山,遇到驻槎水畈一七六师机要人员挑一部电台,遂将其没收。继续西进,袭击了野人寨乡公所,缴枪三十余支和大批子弹。第二天打了王家牌楼乡公所,第三天又打太湖白沙、小池乡公所。从小池转进大山休整几天,一路上除了打乡公所,遇到零星顽军就打,缴枪。因缴枪多,带不动,就安排二大队把枪带回桐西。林维先仅带通讯班、文书和事务长,继续西进,经太湖、罗溪河塔镇、王家岭,到宿松趾凤河、凉亭河、二郎河,转进大山,到达陈汉沟。第二天,张体学、熊桐柏带一个团也到了陈汉沟,汇合。

  杨震的回忆文章说,1941年4月间,挺进团主力从桐西叶家老屋、天平岭集中、转移到宿望湖区活动,部队途经太湖徐家桥,遇到土顽一个连,他们遇到新四军就跑,彭胜标命令部队分三路冲上去,战斗两小时,歼敌一个排,缴枪二十多支。然后部队集合渡船,刚上船,敌人向湖里开枪,战士们边打边向宿松王家墩开船。

  关于宿松泊湖战役失败后,挺进团撤出湖区,据林维先回忆,部队走长江江边撤退,一路与阻击顽军战斗后,转移到太湖罗家岭地区,将伤员分散安置在柴家沟、罗家岭群众家里治疗,因为这里是我便衣队地区,相对安全。然后经岳西小河南、鹞落坪、魏岭进入桐西地区。部队在小河南遭遇桂顽袭击,宿望独立团的人又不会走山路,团部召开紧急会议,分两路行动。团部直属队、三大队和独立团,由李丰平、黄先、袁大鹏率领,先走,经潜怀交界处进入桐西,到无为。林维先和彭胜标带二营,留在岳西、太湖地区活动一段时间拖住敌人,掩护伤员,再进入桐西地区。数日活动后,经鹞落坪进入桐西地区,与桐西的游击队汇合,休整,再向无为转移。

  桐西革命者陈光华回忆文章说,1942年,挺进团撤回无为,国民党广西军的部队对蒋铁大包围,这时留在桐西的挺进团团长林维先只带有警卫排的兵力做善后工作。彭庭举在工委驻地叶家老屋叶春山家同林维先商定,由陈光华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陈光华巧妙周旋,终于获取了敌人的意图。于是,他们及时采取对策,使得敌人“清剿”一无所得而败归。

  张有道文章回忆说,1942年2月底3月初,挺进团大部分人员撤出湖区走桐西回无为了,林维先团长留在桐西处理善后。4月份,团部派侦察参谋梁斌、警卫连副连长张有道、侦察排长宛志元带一个侦察班到桐西,再接林维先团长回无为。

  挺进团转移到无为后,与桐西独立团合编,成立七师五十八团。从此,挺进团番号取消,林维先到七师司令部工作。

  挺进团,从大别山一路征战到宿松,坚韧不拔,浴血牺牲,狠狠打击了日伪顽的嚣张气焰。我想,挺进团,每一个战士就是一座高山。他们如一座座丰碑,永远屹立在宿松湖区和桐西地区人民的心中!(融媒体记者 刘鹏程)

责任编辑:陶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