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正文

宿松:三月三 米粑香

【 字体:    稿件来源: 长铺镇  作者: 孙春旺   时间:2022-04-02 11:15:26   

  宿松融媒讯 农历“三月三”是宿松县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做米粉粑、吃米粉粑是这个节日的重要内容。至今,每年“三月三”,生活在宿松县农村地区的家家户户,仍保持着做米粉粑、吃米粉粑的传统习俗,让春色满园的乡村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又是一年“三月三”,2022年农历三月初一上午,长铺镇桃源村毛屋组居民吴灿姣和丈夫像过去一样,早早备好了米粉、腊肉、大蒜、酱干、咸菜等食材,等着住在旁边的邻居杨爱华过来帮忙做米粉粑。

  切肉、做馅、和粉、搓团、捏皮、包馅、蒸粑……十几道工序,吴灿姣和丈夫、杨爱华三人分头抢着干;屋里屋外,笑声不断。不足两小时,一笼笼热气腾腾、圆润饱满、散发着清香味道的米粉粑便呈现在眼前。

  吴灿姣介绍,宿松米粉粑的做法极为讲究:在用料上,先将七成籼米、三成糯米掺和在一起,放入温水中浸泡半日后,捞起沥干,再通过机器加工成粉。在制作上,先将开水倒入米粉中进行搅拌,用手反复搓揉数百遍,然后将揉好的米粉团捏成一个个小粉团,并将小粉团逐个捏开,往里面装馅,再将其封口,一个个又白又圆的米粉粑就这样做成了。对做成的每一个米粉粑,都要在其底部放上一片新鲜的粽叶,然后连同粽叶一起放入蒸笼里面。粽叶又叫箸叶,是一种含有大量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的植物,用它垫在米粉粑下面,一是为了防止米粉粑在蒸熟后,其外皮粘在蒸笼上;二是为了使米粉粑在粽叶的作用下蒸熟后更香。

    “你们看,表皮光滑发亮、洁白如玉的是纯米粉粑,表皮呈暖绿色的是在米粉中掺入了水菊汁,我们当地人管这种粑叫水菊粑。”吴灿姣说,水菊是一种形如野菊的可食用植物。在宿松,人们喜欢利用水菊、蒿子等野生植物榨出来的汁来制作米粉粑,这种粑口感更加绵软细腻、香甜爽口。为了吃上多种口味的米粉粑,今天,她专门做了纯米粉粑和水菊粑,还在粑里包了两种馅,一种是腊肉和酱干、大蒜一起做成的馅,另一种是腊肉和咸菜一起做成的馅。

  待出笼的米粉粑都冷却后,吴灿姣就找来十几个方便袋,在每个袋里装上五六个,然后挨个地送到没做米粉粑的左邻右舍,让大家尝过新鲜。

  年过六旬的吴灿姣,见证了经济发展给米粉粑带来的变化。吴灿姣回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家里做粑的米粉都是用石磨碾出来的,做出来的粑,基本都是实心粑;包了馅的,不是纯野菜,就是纯新鲜菜、咸菜等之类;不像现在,有腊肉、五花肉做主馅料,让米粉粑吃起来更爽口、更有味。

  为什么“三月三”要做米粉粑?年过七旬的唐先福老人,是宿松县有名的“新乡贤”。老人说,“三月三”吃米粉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粘性的米粉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所以,当地居民把米粉粑又叫“打鬼粑”。

  “大手女人会做粑,小手女人会绣花。”这是流传在宿松县民间的一句谚语。千百年里,粑食在宿松人饮食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凝聚了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也为宿松孕育了丰富的“粑文化”: “三月三”的米粉粑、端午节的麦粉粑、农历“七月半”的米糕粑、春节的糯米粑和高粱粑。在“粑文化”的影响下,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在宿松大地上薪火相传,蔚然成风,绘出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