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正文

【网络中国节·元宵】宿松:一顿跨越千里的“团年”饭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公安局  作者:    时间:2021-02-19 16:50:11   

  融媒体讯  “我和你们共同干一杯,祝大家牛年一切顺利、心想事成……”大年三十晚的年夜饭席间,九姑乡九姑村陈上组孙凤宝、郑为英夫妇和远在云南省文山州过年的三儿子及儿媳视频通话,一起吃了一顿跨越千里的线上“团年”饭,过了个“云”团圆年。

  在宿松,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都把腊月三十吃的夜饭称作“团年”饭,也叫团圆饭,即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团年”饭对当地的人们来说是过年最重要的一顿聚餐。

  年过七旬的孙凤宝、郑为英夫妇,共生育了三个儿子,都已成家,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宿松生活,唯独三儿子在云南省文山州生活。以往,每年春节,他的三儿子都要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过年,三个儿子的三个小家庭在他的组织下,都会在一起吃顿热热闹闹的“团年”饭。

  为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深明大义的郑为英主动打电话给远在云南的三儿媳桂玉娟,希望她和儿子留在云南过年。

  因为疫情,在云南生活了十几年的桂玉娟和丈夫、儿子是第一次没回宿松老家过年。除夕之夜,本应与年迈的公公、婆婆欢聚一起,却分散在两地。

  自三个儿子成家以来,每年大家庭的“团年”饭都是郑为英自己亲自下厨。鱼、圆子、肉、鸡等都是“团年”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鱼寓意“年年有余”,圆子寓意“团团圆圆”;圆子有两种,一种叫肉圆子,另一种叫萝卜圆子,都是郑为英自己手工做的。

  回不了老家过年,桂玉娟就要自己下厨做“团年”饭了。临近过年时,她和丈夫专门从菜市场买来了鱼和做肉圆子用的猪肉、大蒜、小麦粉等食材。

  “以前回家过年,家里的年货都是公公婆婆办的,每顿年饭也都是婆婆烧的,今年的年货是我和丈夫办的,‘团年’饭是我自己烧的,现在我才体会到公公婆婆每年春节为了一大家团聚背后默默付出了很多很多。”桂玉娟说。

  虽然身处异乡,但是过年的仪式感不能淡。大年三十傍晚,桂玉娟自己下厨做菜,忙活了两个小时后,总算做好了六个菜,其中做了家乡过年的香菇烧肉、鱼块和肉圆子。而远在宿松的婆婆,也将“团年”饭的菜肴做好了,一共有十二个菜。

  大儿子、大儿媳,二儿子、二儿媳及孙子孙女早早围坐在桌子旁,等着用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远在云南的桂玉娟一家人隔空吃“云”端“团年”饭。

  “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春节快乐!”“祝大哥大嫂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祝叔叔婶婶牛年大吉,万事顺心如意!”……通过视频,这个由十几口人组成的大家庭,相互敬酒,相互祝福,共同品尝“团年”饭带来的幸福滋味。

     “老小一家人没回来过年,虽然感觉家里没以前那样热闹了,但通过视频能够让一大家人吃顿别样的‘团年’饭,也算是一种团圆了。”孙凤宝说,疫情改变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也更新了农历牛年春节人们过年的模式,“云”方式的确让千千万万“就地过年”的人们体验到了回家过年的感觉,但这种方式,变的是庆祝与分享的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传统的年味和文化魅力。

  “虽然我和丈夫、儿子都在千里之外的云南,但通过吃线上‘团年’饭的方式,我们一家子仍能够与远在宿松的家人团聚在一起,举杯畅饮,共享欢乐。”当晚,桂玉娟把在“云”团圆拍的照片附上文字,晒到了朋友圈,向网友分享她跨越千里的“团年”饭。电话里,她向笔者表示,过完春节,元宵节就要到了,吃糯米粉做的汤圆是家乡过元宵节的习俗,届时她又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远在宿松的父母一起在“云”端吃汤圆,祝福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