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书法家送春联 渔民村飘墨香
融媒体讯 “昔日船上漂浮不定;今日岸上幸福无边”,2月6日,腊月二十五,在千岭乡竹墩村尹屋组渔民新村,渔民胡现友家贴出这样一副对联,字里行间表达的是“洗脚上岸”之后,渔民当下的幸福生活。对联还有一副横批:“国强民富”,真实反映了渔民对伟大祖国的祝福。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当天,67岁的胡现友与孙子一起贴着对联,鲜红的对联增添了全家的喜庆。
宿松县是安徽省渔民人数和渔船数量最多的县份,四大湖泊及长江上的专业渔民1530户6000多人,渔民们“洗脚上岸”,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与胡现友一起入住渔民新村的常住渔民有一千四百余人。
胡现友家在距离新村不远的公路旁边开起了一家名为“家乡人土菜馆”的饭店,2018年正式开业。过两天就是大年,胡现友家锅底下的火苗烧得正旺,锅里的红烧肉滋滋作响,浓郁的香味充斥着整个厨房。
“今天中午有两桌客人,我们这里都是农家土菜,很受客人喜欢,还有县城的人慕名过来品尝呢。”胡现友说。
饭店对面,便是宿松县最大专业渔民集中安置点:千岭乡竹墩村尹屋渔民新村,胡现友一家是1981年来到宿松的,那时他带着妻儿辗转五百多公里,从江苏省洪泽湖来到宿松湖区。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其他来自江苏、山东、安徽三省八县的渔民。
“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这首渔歌曾经耳熟能详,表达的是渔民以前在渔船上的生活场景。
以前每每过年前夕,捕鱼、贩鱼,是他们一家最忙的时候。今年胡现友见过的湖水最美,白鹭纷飞,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跃出水面的鱼儿交相辉映,一幅绝美的画卷。同样,胡现友也领略过湖水凶猛的时候,大风伴着大雨,船舱不停晃动,一家人的心也动荡不安,有时连续几个晚上都无法入眠。大半辈子的捕鱼生活,胡现友看着水质在逐渐变差,他开始担心过度捕捞对环境的破坏,担心再这样下去,子孙后代吃什么?
2014年,安徽省启动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竹墩村渔民安置小区也于2017年建成,漂泊的渔民在岸上有家了,胡现友一家开始退捕上岸,几代人的渔民生涯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这是我们的房子,这里是客厅,这里是阳台,采光很好,房子又大又敞亮。”胡现友介绍说,“搬到这里,真的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孩子户口和上学问题解决了,看病也方便了很多。国家给了我们家,还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渔民上了岸不用担心生计,我们挣了钱,家里也开起了饭店,日子越过越舒心。”

回忆起从前在船上过年,一家人燃几炷香,摆在船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如今在岸上的新年有滋有味也热闹颇多。胡现友指着门口架子上挂着一排腊肉、鱼干等,“这是腌晒着自家过年吃的,过两天再多置办一些年货。”
胡现友家的对联是根据他的自己的表述,书法家现场撰写的。为上岸渔民义务写春联是由宿松县书法家协会联合千岭乡工会、乡文化站共同策划实施。听到有书法家来写春联,上岸渔民一个个奔走相告,络绎不绝地来到现场要求写春联。

渔民刘宝安说:“以前常年累月以船为联。如今党的政策好,安排渔民上岸,告别水上漂,圆了安居梦,请给我写副这方面的对联。”书法家陈晓诚略加思索,便写了一幅“告别水上漂,圆了安居梦”的对联送给了他。

“祖祖辈辈打鱼为生漂泊江湖,世世代代安居乐业不忘党恩”;“三代打渔无所冷如冰,七旬上岸有家暖心房”;“政策暖心民上岸,渔家喜住安居房。”一副副“量身定做”的对联让渔民们心生欢喜,“这是我家上岸后第一次贴上符合心意的对联。”刘宝安喜滋滋地说。
在现场,渔民们一个个捧着对联,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那一副副道出渔民心声的对联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一副副手写的春联,飘逸着淡淡的墨香,为这个新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红底黑字,稳重鲜艳。春联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表达着中国人内心的一种美好期望与祝愿。”千岭乡党委委员姜玉梅说,每一副春联里,有墨香的味道,也有浓浓的爱意。
“我们渔民以前真的没有这样热闹过,春联就是把年味留住,把那些热烈的、温情的、美好的东西留住。”胡现友的话发自肺腑。 (融媒体记者 司舜 通讯员 张雪钰)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汪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