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小盆景做出大产业
融媒体讯 “这里的花卉盆景,确实规格高、品种多、质量好,我们真的不虚此行。”11月16日,来自安庆市花卉盆景协会的10名艺术家齐聚宿松县,兴致勃勃参观了县植物园、怡花湾花木基地,高端大气、设计超前的苗圃大棚内,摆满了香味浓郁、色彩纷呈的花卉,以及青翠欲滴、婀娜多姿的盆景,壮观夺目的场景,令人远道而来的艺术家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近年来,宿松县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立足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特色,以绿为根、以文为魂,全力构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从小就热爱花卉盆景艺术的王惠文,于2010年在县城创办了植物园,坚持对外免费开放;并在县文联支持下,牵头组织成立了宿松县盆景根艺赏石协会。目前会员已发展到83人,遍及全县各地。
“咫尺之间,蕴含参天之意;方寸之中,可辨千寻之美。”即使是初冬时节,在县植物园里,依然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王惠文介绍,植物园栽培了100多种花卉盆景,其中生长期达百年的盆景有十几棵。这十几棵盆景,历经了数代人的培育和蟠扎,才达到今天的造型;所有盆景的造型风格,都属徽派风格,以迎客松风格为主。
“春天,这里新芽吐绿,一片生机;夏天叶色鲜艳、花香袭人;秋天丹枫似火、银桂飘香、榴果压枝;冬天梅花不畏严寒、傲雪绽放。”植物园自建成以来,成为市民观光、旅游、休闲的最佳去处。每到周末,当地画家王坚都要去一趟植物园,或写生,或放飞心情,或寻找创作灵感。

在王惠文看来,绿色不仅是一种产业、一种经济,还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
20世纪七十年代,在宿松县,人们只是培育简单的造林树木,如泡桐、法国梧桐、刺槐等;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开始引进大量的绿化树种,如红花继木、红叶李、大叶黄杨、雀舌黄杨、宝塔松、侧柏等;到了21世纪,人们又开始引进新的绿化树种,主要是以红叶石楠、金森女贞、花叶女贞等为代表的彩叶树种,以及以茶花、茶梅、樱花、海棠等为代表的花木树种。如今,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美丽乡村的全面建设,景观苗木、造型树逐渐成为绿化植物中的主导产品。
2018年,王惠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在五里乡黎冲村流转800亩荒山,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引进新品种进行扩繁,建成了一座集景观苗木、造型苗木、容器苗、普通苗木培育于一体的怡花湾苗木基地,并先后在全县其他乡镇建成7座基地,现种植总面积达到2800亩,引进的黄金枸骨、金姬水腊、金叶连翘分别发展到100万株、90万株和80万株。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培育、销售景观苗木、造型苗木、容器苗和普通苗木,年带动2万人次就业,460户贫困户通过在基地就业、入股顺利脱贫。
项根方是宿松县盆景根艺赏石协会副秘书长,他在王惠文的帮助下,不仅掌握了一套培育徽派盆景的技艺,而且走上了一条专业培育景观苗木、造型苗木的致富道路。去年,他流转了20亩荒山,创办了自己的基地。
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景观苗木、造型苗木、容器苗、普通苗木基地130个,覆盖全县22个乡镇,种植总面积达到6000余亩。
如今,无论走进宿松县哪个乡镇,都能看到景观苗木和造型苗木装扮田园、街道、公园、广场和村居的美丽身影,它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彩,也让城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我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盆景,还能做出大产业。”2019年10月,宿松县成功举办了首届盆景根艺赏石展,集中展示了当地盆景根艺艺人在近年来创作的300余件盆景根艺作品,其中6件作品获得国家级奖,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盆景根艺在宿松的繁荣和发展。想到20多年前,自己只是凭着对盆景艺术的热爱而在家里培育了十几棵盆景,而现在建成的一座座现代化的培育盆景基地,不但美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一大批农户脱贫致富,让昔日的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王惠文的内心更加充满了对党委政府的感恩之情。
“发展种植景观苗木、造型苗木,是立足市场需要所趋,也是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所趋,更是促进乡村振兴所趋,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为了更好地获得金山银山,从而实现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宿松县林业局局长张新看来,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林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强力举措。
以花卉盆景为媒,做大做强绿色文化产业、绿色旅游产业和绿色扶贫产业,是宿松县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通讯员 孙春旺 黄松友)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