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少年宫,让农村孩子“花开童年”
宿松融媒讯 学音乐、练书法、打篮球……3月19日,时值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破凉镇中心小学孩子们纷纷到学校少年宫参加活动,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情。
“以前,少年宫只有城里孩子们才有,现在我们也有了。”破凉中心小学学生吴乐天说,他去学校里少年宫排练节目,待会儿还要登台演出。
“每到周末,我们就为难了,让孩子在家里又不放心,进城我们又没办法照顾他。”家住破凉镇乡下的朱惠芳夫妇常年在苏州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由于夫妇俩常年在外打工,儿子从小便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儿子读书的学校离家只有十多分钟路程,刚上学那会儿,每天一放学就立马回家了,可从儿子上二年级之后,每天放学后总会晚到家几个小时。“后来我们才知道,儿子每天放学后去了同学家打游戏。”朱惠芳回忆道,得知消息后,她立马打电话教训儿子,可儿子却说“回家后没什么玩的,跟爷爷奶奶也没什么话说,他只能跟同学玩儿”。
在众多家长眼里,孩子课后无去处已经成为父母的心病,留守儿童大部分靠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着读书,除了学校便很少有去处,更别提培养兴趣爱好了。
针对乡村孩子课后无去处、课外活动匮乏等问题,近年来,破凉镇中心小学启动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学校充分利用少年宫这一平台,加强对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少年宫教育多重叠加,形成强大合力,统筹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少年宫开设12门课程,开展琴棋书画、体育锻炼、科普等农村急缺的素质教育活动,可容纳全校33个班千余名学生参加活动。
“我曾担心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下象棋这一流传几百年的老传统会失传。看到娃娃们下象棋像模像样,我也就放下心来了。”提及乡村学校少年宫,破凉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刘星林的爷爷赞不绝口。其原因在于刘星林在少年宫里学到了一技之长——下象棋,刘星林加入了学校象棋兴趣小组,如今对象棋颇有兴趣。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在少年宫里,数十名学生正围在一起进行二胡戏曲练声。从低音喊起,一直喊到最高音,在外人听来有点像“鬼哭狼嚎”的声音,其背后却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熏陶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在家长吴超群看来,乡村学校少年宫最大的好处是,除了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他们觉得“我也行”“我不比城里孩子差”“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学用结合”。
破凉镇中心小学校长汪俊表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乡村学校少年宫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亦学亦乐、增智增趣,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学生参与率达到85%以上,不仅解决了孩子们课后去处问题,更通过开展多元的学科门类、丰富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等,优化了乡村学校的学科结构,拓宽了乡村学校教学思路,让农村学生能“花开童年”,让乡村少年宫“活起来”。(通讯员 朱金金)
责任编辑:杨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