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经开区 > 党的建设 >正文

一次情意满满的省亲之旅

【 字体:    稿件来源: 宿松经开区  作者: 陈小中   时间:2023-07-14 17:46:30   

  宿松融媒讯 7月9日,宿松县义门陈文化馆驱车几千里,远赴湖北、江西等地开始了郧西省亲、武当旅游、红安扫墓等系列活动。

  乾隆43年(距今245年),陈汉公后裔功桂公兄弟俩迁居陕西烈马沟孙家洼,在此居住两代后于195年前又举家搬迁郧西,现有男女近400人。该支自从离家后一直与老家失去联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该支一位长者(陈正堂)巧遇一位姓汪的宿松商人,两人聊起了家常,好在汪姓商人懂一点宿松陈姓派别,正堂老人凭着几百年来家人们流传下来的依稀的破碎的记忆,像对暗号一样,对上了几个派号,“飘荡在外几百年的游子,终于找到家的线索了!”正堂老人欣喜若狂,抱头痛哭。当即修书一封,托其带回宿松。几番鸿雁传书后,正堂老人信心十足,萌发了强烈的探亲念头,于是他老人家带着一个兄弟,踏上了艰难的寻亲之旅。郧西到宿松少说也有七百多公里,那个时候公路又不发达,弟兄俩舟车劳顿、风餐露宿,整整走了七天。到了宿松后又水土不服,病了半个月。是陈巧树、陈英、陈钧涛等老先生忙前忙后,帮他们治好病,送上回家的车。他们带上老家的一抔故土、几本老谱,刚回到家就被家乡喧天的锣鼓、隆隆的炮声迎接着,“找到老家了”的喜讯迅速传遍整个乡村,人们喜极而泣。尔后,那边的亲人先后来过老家三次,都是原钓鱼台村主任陈正华先生等热情接待。家富先生还给宿松县义门陈文化馆捐了三万元。多次诚邀我们过去走走,今天终于成行。一到郧西,我们就被上津古城所吸引。

  上津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县级古城之一,是国家4A级景区,湖北省特色小镇、旅游名镇,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迄今已有655年的历史。曾23次建县,7次设郡,4次置州,常为区域要津。城呈足靴形,内设一街九巷,意为“立足于长治久安”,现仅存一条街,其余在修复。古城墙周长1500余米,高9米,宽五米。城设五门,东曰向郧,北曰接秦,南曰达楚,西曰通汉,西南辟一门,以便民。红色革命时期,李先念、徐向前、程子华等革命元勋在这里留下过光辉足迹。虽然往日“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来,昧旦永日”的盛景一去不复返,但厚重的古城墙依旧屹立,像一部厚重的大书吸引着人们去寻觅历史的吉光片羽,抒发着思古之幽情。

  这里的古镇古塞、古城古街、古村古院无不渗透出一种特有的古典深厚之情谊,这里的“义门陈”更是像见了娘家人一样亲热、喜庆。族长家荣、家富先生提前一个多小时分两路人马冒着烈日守在郧西、长津两个高速路口,晚上设宴隆重接待。通过短暂的了解,我们现场还促成了另一居住在郧西的陈姓家庭找到了“老家”,系陈汉公之子景章公的后人。

  武当旅游

  畅游武当山是事先计划好了的,因为武当山就是在我们返程的路上,一点也不弯路。当晚,我们住在武当山脚下的小镇上,小镇上的房子和餐费都不贵,宽敞的标间一夜才110元,晚餐一人也只花了50元(还包括酒水),请了一个导游200元。晚上与店老板谈心,老板说这里早就很太平,不会有坑蒙拐骗现象,许多年都没有出现过刑事案件。买门票时70岁及以上的老人100元,退休的优惠69%。虽然一张门票有四个景点,我们只到了武当圣顶,另外三处因气温太高,大家担心我太胖又恐高而轻松放弃。

  武当山古称“方圆八百里”,主峰海拔1612.1米,但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被列为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多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得山来,我们继续驱车赶路,前往湖北省麻城市,因为我们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宿松县义门陈文化馆购买一座大理石牌坊,而麻城市是“全国五大花岗岩之乡”之一,是芝麻白花岗岩原材料产地。车子驶向麻城市,一块“红安县”巨大的牌子映入眼帘,“红安,我儿时向往、崇拜之地,怎能一闪即过?!”

  红安祭奠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

  这是一个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城市!

  这是一个全国烈士县城市!

  这是我国第一将军县城市!

  我们先是来到董必武故居,这是中共一大代表中革命胜利后仅存的两个伟人之一,早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讲解员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统一战线的开拓者,金融战线的元勋,法律建设的奠基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董必武同志出生、启蒙、成长的过程。

  良好家风的熏陶、故乡文化的浸润、自身的聪颖好学,使他从小就有立志为民的思想。亲眼目睹社会的黑暗、科场的“意外”,使他远离了封建社会名利场。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其放弃了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对救国救民真理的渴求,革命先驱的引导,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使董必武做出了历史的选择——走共产主义道路,最终成为伟大的革命家。建国后的董必武一共只回了三次家,他第一次回家就把家里祖居的房子捐给国家,这个故居是董必武去世后政府为了纪念他而重建的。董老的子女没有一个当官的,他教育子女很严,从小要求子女自食其力,从不搞特殊化。他每次回家都吟诗作赋,发表感慨,1962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家乡写了一首诗:“三度回乡景不同,树高草密麦粮丰;人民生产皆积极,共说中央政策工。”

  来到烈士陵园,我们在进门的店铺里请上党徽,向烈士们献上花篮,站在巍峨屹立的纪念碑下,庄严地向党宣誓!

  “一次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次心灵的净化,让我们的思想一次次得到升华。我们是共产党的人,不管什么位置,不管身在何方,心中只有一个信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县人大代表、宿松县文化馆会长陈华明说。(通讯员 陈小中)

责任编辑:陶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