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正文

宿松:红薯变粉丝 增收助脱贫

【 字体:    稿件来源: 九姑乡  作者:    时间:2020-12-04 14:46:25   

  融媒体讯 12月4日,披着冬日的暖阳,走进位于九姑乡白马村发洪组的红薯粉丝生产基地,晾晒在地上的一排排黑褐色、暗绿色粉丝,格外引人注目,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更加晶莹剔透。

  “黑褐色的,是红薯粉丝;暗绿色的,是绿豆粉丝。”年过五旬的罗光学,不仅是红薯粉丝生产基地的创办人,还是通过发展“粉丝经济”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据了解,2016年3月,罗光学在九姑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从当地群众手中流转200亩荒地种植红薯,创办了红薯种植基地、红薯粉丝生产基地,并成立了顺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将红薯加工出的淀粉生产粉丝,当年就挣得50万元纯收入。尝到“红薯”甜头的他,于2017年将生产的红薯粉丝注册了两个产品商标,还建立了以资金入股、红薯种植入股等为主要方式的“基地+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种植户”的产业联合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共有1个电商公司、53个贫困户和180个种植户在合作社入股。

  为做大做强“粉丝经济”,带动更多贫困户和农户家庭增收,今年3月,罗光学除自己种植200亩红薯外,还与当地及周边乡镇的180个农户签订了种植面积达250亩的“订单红薯”。

  “在罗社长的帮助下,我今年光种红薯就挣了7万多元毛收入,现在地里又全部种上了油菜。”五里乡牌楼村王屋组村民王学林是与罗光学签订“订单红薯”的种植大户之一,今年他家种植了30亩红薯,出产的7.5万公斤红薯都被罗光学组织成立的合作社收购了。

  程国煌是在顺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第一批入股的贫困户之一。为帮助程国煌家早日脱贫,罗光学不但将他安排在红薯种植基地、红薯粉丝生产基地就业,还与他家签订了2亩地的“订单红薯”。通过在基地就业、家里种植红薯和入股分红,今年程国煌家就能增收两万多元。

  罗光学为今年的合作社收入和帮助农户增收的情况算了一笔账,今年平均每亩地可产红薯5000斤,平均每6斤红薯可产1斤淀粉,1斤淀粉可产1斤粉丝;以此推算,一亩地可产淀粉800余斤,也就是800余斤粉丝,每斤粉丝在市场上的批发价格是12元;450亩耕地,可出产粉丝18万公斤,产值共计430余万元。每年4至6月和10至12月是用工高峰期,基地每天都要安排20余名工人从事插红薯、除草、施肥、挖红薯和加工红薯等工作。四个月下来,临时用工人数达到2400余人次,按每天每人100元工资计算,需支付24万元工资。6名固定就业人员也要支付十几万元工资。除此之外,还要支付1个电商公司、53个贫困户、180个种植户共计140多万元的入股分红费用;除去种植和加工成本、入股分红和工人工资,合作社能净赚150万元收入。

  “红薯在市场上的销售量不大,价格也不高,如果把它加工成粉丝,不但有着广阔的销售空间,还能大大提升它的产值,通过生产粉丝,现在每亩地的红薯都能实现9600元以上的产值,利润比过去翻一番。由此看来,‘粉丝经济’不但能使土地增收,还能使农户增收。”今年以来,顺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胜玺”红薯粉丝,因味道鲜香、爽口宜人,深受各地客商青睐,出产的8万公斤粉丝全部销售一空。

  如今,每逢晴朗天气,在罗光学的红薯粉丝生产基地里,一天到晚都是机声隆隆,工人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有的在忙着操作蒸煮机,有的在忙着切割刚加工出来的粉丝,有的在忙着将切割好的粉丝搬到外面晒晾,有的在忙着包装晒干的粉丝。为了壮大粉丝产业,罗光学在大批量生产红薯粉丝的基础上,着手试产绿豆粉丝。在阳光照射下,晾晒在外面的绿豆粉丝和红薯粉丝散发出的光芒,交相辉映,让基地彰显出无穷活力。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扶贫先锋单位”“先进基层社”……在顺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了近年来合作社获得的各种荣誉,其中国字号荣誉两个。前不久,合作社还入选“2020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合作社生产的“胜玺”牌红薯粉丝,在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荣获参展产品金奖。

  谈到今后的发展,罗光学表示,合作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将肩负起壮大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把红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亩,并发展种植绿豆,在做强做优“粉丝经济”的同时,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通讯员 孙春旺 储成芳)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