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第14期)
党史学习教育之革命英雄人物(一)
风吹松兹地 碧血唤春来 ——徐文藻烈士传略
徐文藻,又名长良,1905年生于宿松佐坝松梅岭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幼年读私塾,后相继入鄂东黄梅八角亭高等小学、楚材中学读书。1923年秋,考入武汉鄂州中学。在武汉三镇浓厚革命氛围的熏陶下,徐文藻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1926夏在鄂州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完成了鄂州中学学业,考入湖北法政专科学校。稍后,北伐军进军武汉,围攻武昌。年轻的徐文藻受党组织的派遣,满怀革命激情,回到宿松开展党的工作,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当时的宿松,仍处在直系军阀孙传芳五省联军高压统治之下,人民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徐文藻来到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任教。这是一所风气较开化的学校,校长吴典球是一位富于同情心的开明之士。在徐文藻积极建议下,学校免费招收了一批穷家子弟入学,家居县城的张国屏、何瀛、高仲良、王永诚等学生,因图节省学费亦来这里读书。徐文藻在向他们传授各种新知识的同时,还形象生动地阐明社会贫富不均的原因,启发同学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时任中共黄梅县第三区区委书记的李实秋(又名李德培),以回母校探访师长为由,经常到第三高等小学,给徐文藻举办的周末“补习班”授课。每逢周末,他悄然而来;次日清晨,匆匆而去。课堂上总是高挂列宁和孙中山遗像,教室外还安排学生放哨。课前,大家低声吟诵孙中山“遗嘱”,然后给学生讲授三民主义、共产主义理论,讲解国民革命的伟大意义。参加“补习班”的,除来自城里几位同学,还有本校学生汪礼之、洪涛、黄荫如等人。
徐文藻还经常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五仙庙、徐行、王岭、尹松峦、金碧岭、弥勒寺等地,创办农民夜校,指导学生把“补习班”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乡村农友,向他们宣传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与贪官污吏,实行减租减息等革命政策。他还多次与父亲、叔父争论,说服他们减租减息,并拿出粮食、衣服、大洋等,救济附近贫苦百姓。在此基础上,徐文藻发动乡民,与地主老财作斗争,迫使地主老财减租减息,并收缴粮食3000多斤、大洋2000多元,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徐文藻的言论和行动,深得当地贫民百姓的拥护,也使人们懂得革命就是穷人反抗地主老财、贪官污吏的剥削和压迫。
每当星期天,徐文藻、李实秋总是与回城的学生来到宿松县城“探亲访友”,一开始就到小东门徐祠远房叔父徐树人的“塾馆”,以此作为秘密机关,渐渐结识了手工业工人何锋、钟国汉,青年学生谭舜华、张曙明、宗玉衡等人,向他们宣传灌输革命思想,引导他们学习革命理论。经过严格的培养、考察,1926年底,徐文藻、李实秋介绍钟国汉、何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在九江南传烈学校读书的共产党员周绍南已经回到宿松,与徐文藻并肩战斗。在中共黄梅党组织的支持、帮助下,1927年1月,中共宿松支部在县城天主堂成立,徐文藻任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徐文藻又培养介绍谭舜华等人入党。
寒冬腊月,学期结束。寒假一开始,徐文藻就匆匆进城来了。为了集中精力,抓紧时机开展革命活动,他索性住在叔父的塾馆,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天寒地冻,总是与城里那些青年学生、进步人士泡在一起。他们有时以打球为掩护,有时以打牌为幌子,在县城及其附近秘密集会,频繁活动,参加者达200多人,气氛日趋活跃。腐朽的县公署平日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这时也闻到身边气氛异常,派出卫队四下察访,方知革命活动已在威胁着军阀政府的统治。于是,下令缉捕,抓获了“首犯”徐府文藻少爷。虽然官府与其长辈偶有往来,“交情”非薄,但事关“叛党”,岂能轻视。狱中,严刑逼供撼动不了他,甜言蜜语诱惑不了他,父亲四处奔波的身影与苦苦哀劝的泪水动摇不了他。形势的发展给徐文藻出狱造成了机会,北伐军雄踞鄂东,威震宿松;军阀陈调元、王普已朝不保夕,暗通北伐军。县知事傅天弼迫于形势,只得准允商会会长高保祺等人的具保,释放徐文藻,责令其不得再在县境内从事活动。徐文藻出狱回家,已临除夕。全家人围座抚劝,徒添厌倦,半年来的努力战斗却勾起他感慨万千。他奋笔疾书,题写一副春联:“革命重兴,革除旧习;共和再造,共乐新年。”表达了他对封建旧习的憎恶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月上旬,乡间还沉浸在浓重的新年氛围之中。徐文藻未曾拜亲拜戚就辞别亲人,踏上了赴革命新都——武汉的征途。在汉口,他见到了国民党安徽左派临时省党部领导光明甫、柯庆施、朱蕴山等人,向他们详细汇报了半年来宿松革命活动情况。按省党部领导的指示,徐文藻立即返回宿松,开始新的紧张的革命活动。他召集战友们到一起,在徐祠、老厅附近、尤正球家多次集会,研究国共合作的准备工作,成立了国民党宿松县左派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同时,为迎接北伐军进行部署和安排,组织成立了向导队、后援会,徐文藻参加了向导队。
2月25日,徐文藻带着向导队赴黄梅迎接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派出政治部工作人员20多人作为先遣队,随徐文藻来到宿松县城,在县党部筹委会和北伐后援会的支持帮助下,过大街,穿小巷,开展北伐宣传,安排驻军食宿。守卫宿松的军阀部队闻风而逃。2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第二两师,在军长李宗仁指挥下,由黄梅向宿松挺进,以宿松向导队为导引,经小西门进城,受到数千民众的热烈欢迎。安徽左派临时省党部领导亦随军来到宿松。
在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师政治部和省党部的具体指导、帮助下,2月底成立了国民党宿松县左派县党部和工、农、商、青、妇等各界民众团体。徐文藻担任了县党部常委,主持全面工作。3月上旬,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民主运动高潮,县党部与各界团体相继举行声势浩大的民众集会游行活动,徐文藻与北伐军政治部共产党员张声,一次次参加大会,一次次向广大民众宣传演讲,号召广大工人、农民、商民、青年学生、妇女都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他还组织一支宣传队,指导他们巡回各地开展革命的大宣传、大发动。
在革命高潮中,广大民众迅猛觉醒,纷纷告发县商会会长高保祺及其子高谷生。徐文藻召集县党部会议,认真研究这一案件。他早就知道,这位商会长横行霸道,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素有“通城虎”之称。其子高谷生更是仗势欺人,强奸民女乃其一贯所为。虽然父辈之间交往甚密,几个月前还为自己出狱斡旋、具保,但不严惩高氏父子就不能平民愤,县党部就要失民心,革命事业就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于是作出了合于民意的决定。3月18日,在县城老厅“反英反日”民众大会上,由钟国汉、戴岳率工团军一举将高氏父子捉拿归案。3月下旬,徐文藻率参加国民党安徽省“一大”的宿松代表,在由安庆转移武汉途中,顺道回县,得知高涤园组织“伪农会”打劫县党部、企图劫狱救出高氏父子等情形,当即召集县党部执委,在天主堂召开紧急会议,议决处决高氏父子。然后带上案情资料和县党部决定,赴武汉继续参加国民党安徽省“一大”,并向左派省党部汇报了高氏父子一案。经省党部和武汉国民政府同意,4月初,宿松代表回县,县党部组织审判委员会,4月6日在老厅广场举行公判大会,将恶贯满盈的高氏父子就地处决。广大民众拍手称快,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胆颤心惊。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安徽上下笼罩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清党”的白色恐怖之中。面对强大的反革命逆流,徐文藻毫不畏惧,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和县党部(左派)与熊果生、吴朗村等宿松国民党右派势力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对自上而下的“清党”逆流予以坚决回击,使得蒋介石亲手扶植的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派往宿松任县长并负责“清党”的曹铨时,仅住两天就不得不落荒而逃。
4月底,受蒋介石排挤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转移到太湖、宿松、黄梅一带,六师驻宿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讨蒋活动。5月13日至14日,军部在黄梅举行二军北伐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徐文藻代表宿松县党部参加追悼活动,并敬献挽联:“想起那弹雨枪林,屡战定东南,强邻让步,军阀倒台,振作民族精神,毕竟河山壮色;说什么共产赤化,厉声问党贼,资本节制,地权平均,全部民主主义,有何阶级斗争”。
5月17日,在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左派)周新民、柯庆施以及驻宿松的二军六师师长戴岳、党代表肖劲光的支持下,徐文藻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和国民党县党部在县城天主堂前召开2000余人参加的讨蒋大会。徐文藻满怀义愤,在大会上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种种罪行,大声疾呼:“国贼不除,我们的革命永远没有希望……”会后,他与2000多民众一起游行示威,“打倒蒋介石!”“打倒新军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声,响彻皖鄂边区。
5月下旬,反革命逆流一浪高过一浪,此时,安徽全省仅宿松、太湖两县左派党部还没有遭到重大破坏,其他市、县党部破坏殆尽。而宿松国民党右派势力与安徽省国民党反动派勾结,蠢蠢欲动,企图推翻以徐文藻为首的县党部,革命形势相当严峻。这时,国民党安徽左派省党部柯庆施、周新民等同志前来宿松视察,见情况非常危险,便力劝徐文藻立即离开宿松,暂时避一避。徐文藻听后,只有一句坚定有力的话:“革命不成功,我决不离开宿松。”
5月28日,宿松“五·二八”惨案发生。凌晨,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派来的反动军队一连人,由团长吴振东率领,突袭宿松县城,打死出城侦探敌情的侦察员和守城的工人纠察队队员,包围县党部驻地天主堂和总工会驻地陈祠。听外面枪声顿作,徐文藻知道情况有变,便立即穿衣而起,迅速处理好各类文件和有关材料。这时,天主堂已被包围得水泄不通。千钧一发之际,不容他考虑个人安危,革命的重任,同志们的生命,沉沉地压着徐文藻那颗年轻而火热的心。他不能等待,必须立即出去。于是,他化装成普通老百姓,跳过天主堂的围墙,避到一个老百姓家里,准备俟机而出。然而,反动的吴团在吴朗村、高涤园等人的带领下,在天主堂附近挨门搜查,并高叫着“藏共产党者同罪”。为了让这户居民免遭牵连伤害,徐文藻挺身而出…
当天下午,徐文藻与同时被捕的钟国汉、何瀛、尤振球等人被押进监狱。狱中,徐文藻镇定自若,他首先要求被捕同志口径一致对付敌人的拷问;接着,与同志们共商如何开展目前工作,并写了一封短信,秘密传给外面的同志。29日上午,他父亲送来衣服、糕点等什物,他颤抖着双手接下东西,百感交集。他把东西全送给了难友们,从容地写好遗书,表示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决心。
凶残的敌人,对徐文藻又恨又怕。29日下午,他们将徐文藻、钟国汉押至县城老厅刑场。临刑前,徐文藻大义凛然,铁骨铮铮,面对敌人阴森森的枪口,面对掩面而泣的父老乡亲,从容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号召宿松民众行动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成功万岁!”“打倒新军阀蒋介石!”的口号声中,把自己22岁的青春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料峭春日,难免寒潮侵袭。然而,寒潮再大、再猛,也终究阻挡不住春之脚步。徐文藻烈士用青春、碧血唤醒的松兹大地,在经历了数度的风雪、寒潮相摧之后,终于迎来了如今这永驻的春天。
责任编辑:周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