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土陶记乡愁
宿松融媒讯 土陶,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遗存,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地处泊湖湖畔的宿松县许岭镇甘霖村窑上组,历史上曾因盛产优质手工土陶制品而名扬四方,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土陶村”。
窑上组是甘霖村地处泊湖湖畔最末端的一个村庄,2005年之前,这里属梅林村管辖,那时当地人将窑上组所处的位置叫梅林咀。千百年来,承水之德、与水共生的梅林咀,就像一条宽阔而坚实的臂膀,紧紧将烟波浩渺的泊湖揽入怀中。
兴许是大自然的恩赐,在窑上组所处的泊湖湖滩上,拥有一种适宜制作土陶的天然黏土。正是凭借这些取之不尽的黏土,从清朝年间开始,当地居民便把手工制作土陶器当成一项赖以生存的技艺,由此成为推动一方经济繁荣的一大重要产业,并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有着300余年历史,成就了一段辉煌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日前,笔者慕名来到三面环水的梅林咀。从远处看,这里的房子、村道、树木,感觉与乡村其他地方没啥区别,但走近一看,几乎每栋房子的门前或后院,都散落着流行于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那种陶器日用品,有米缸、油缸、水缸、酒瓮、菜瓮等,有的是相互叠堆在一起,像一堵高墙;有的是一字排开,像接受检阅的士兵,成为这里一道道别致的风景。每一件土陶制品都散发着一种年代感,仿佛在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今年72岁的徐飞,是窑上组传统手工土陶传承人之一。徐飞老人说,窑上组因“窑”得名,早在清末民初,梅林咀这里建有4座大缸窑,每一座缸窑都有一百余米长,其最高处有二十余米高,因其形状像一条长龙,矗立在泊湖湖畔,人们都管这种缸窑叫龙窑。至今,当地仍保留着一座比较完整的龙窑,由于年久失修,上面长满了树木和杂草。人们把泊湖湖滩上出产的黏土,称之为窑泥、高岭土、陶土。过去,土陶艺人都将这种黏土,与从泊湖对岸的程岭乡运过来的观音土,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掺合在一起和成陶泥,制作陶器。徐飞老人出身制陶世家,12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瓮、缸、罐、钵、盆、壶、坛、炉等各种类型的上百样的陶制日用品;每一件陶制品,都要历经晒土、掺土、浸土、踩泥、制坯、晒坯、打磨、烧制等十几道工序。新中国成立前,窑上组只有十几户居民,当时由于人力和技术条件有限,土陶生产虽然形成不了较大的规模,但每一件土陶制品,都做工精细,造型美观,釉面印花,坚固耐用,叩之声音铿锵,深受周边农户及外地客商青睐,产品畅销周边十几个县、市。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县轻工业局接管了这里的窑厂,改名为宿松县陶器厂。土陶的生产规模随之扩大,生产工艺随之提高,从业者由过去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双面釉、刻花等技术也很快被广泛应用到生产领域,陶器的花色品种逐渐增多。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家用塑料、金属器具走进千家万户,市场上的陶器逐渐淡出,窑上组的陶器生产由此停业。
“龙窑座座倚岸立,舟帆日日蔽河来。”徐飞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梅林咀土陶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里建有坯房、晒场,仅坯房就有40余间,可一次容纳数万件陶器坯子。那时,从这里走出的陶器,都是通过泊湖直通长江的水路,销往江西、湖北、江苏等沿江各地,一度让梅林咀闻名遐迩。过去,人们都管这里的土陶制品叫窑货,并形成了窑货贩卖产业。那时,常见有走街串巷卖窑货的,肩上挑着一副平底竹编筐子,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大小窑货,有水缸、米缸、菜坛、火炉钵等,花色品种较多。卖窑货的不用吆喝,而是手拿一根长竹片,敲着钵子,发出响亮的声音,住户坐在家里就知道是卖窑货的来了,如需购买就出门招呼。
在徐飞老人家里,至今仍珍藏着其视如珍宝的几样物件,一是他在1991年取得的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徽省乡镇企业局联合颁发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另外是他和父亲手工制作的几种精美土陶制品。
“当时,包括我在内,梅林咀只有3个人取得这个资格证书,因为获得了这个证书,我们才有资格成为厂里的技术员。”捧着纸张发黄的证书,徐飞老人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之情。了解笔者一行的来意后,徐飞和老伴从柜子里拿出了珍藏的炖罐、鱼钵、茶钵、油壶、尿壶、筷子箩等陶制品。其中,一只油壶外皮的一侧,写有“徐飞”两字,这是40多年前徐飞用白色颜料手书的,至今仍清晰可见。他珍藏的这些陶制品,都是当时农村家庭常用的生活器具,每一种都质地细腻,薄厚均匀,造型美观,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风格,显示着质朴的时代印记。
陪同的许岭镇甘霖村党总支书记蔡长征表示,窑上组居民家里珍藏的一件件土陶制品,不光是单纯的手工艺品,更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方百姓抹不去的乡愁记忆,彰显了一代又一代制陶人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坚强品格。甘霖村将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发展机遇,把当地居民家中珍藏的土陶精品收集起来,建立土陶文化展示馆,进一步弘扬土陶文化精神,致力于把甘霖村打造成“留得住乡愁”的魅力乡村,激发当地群众积极投身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来。(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