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扶贫夜校搭建干群“连心桥”
融媒体讯 “前几天,我又抓了50多只鸡来饲养,但是之前我已经申报过一次,现在还有补助吗?”“我老伴前几个月手术花了2万元,除了医保,请问还有什么政策上的救助吗?”“现在正值种植时节,家门口当家塘的淤泥什么时候能清除?”近期,高岭乡扶贫夜校再次灯火通明,由扶贫工作队、驻村专班和村支两委组成的“教师专家团队”在课堂上对乡村们的提问对答如流。

白天,干部们沉下身子奔赴在扶贫一线,加快问题的发现、汇总和梳理;晚上,在农户家中,一盏电灯,一张桌子,几条板凳,一场扶贫夜校就办起来了,秉承着“群众需要什么,扶贫夜校就讲什么”的宗旨,讲政策、传技能、化矛盾、传新风,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真正做到让身子“沉”下去,让扶贫成效“显”出来,深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现在开办扶贫夜校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只要‘开课’,我准能来,因为讲的都是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许多平时一知半解的政策,经在课堂上这么一讲,加之课间相互沟通交流,政策全能弄明白了,心思也打开了。”该乡贫困户汪甲兵在参加完扶贫夜校学习后高兴地说,“有了这扶贫夜校,我们脱贫致富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
“要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就要‘找问题、补短板、提成效’,对于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不过夜,就地解决,扶贫夜校的开办为解决问题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既能凝聚老百姓的心声,发挥老百姓的积极作用,又能对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很好的效果。”该乡党委书记夏仕能如是说。

扶贫夜校的开设,关键是要接地气,注重效果。据悉,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乡开办扶贫夜校300余场次,解决各类问题近千件,效果明显,亮点纷现,而且越办越红火,开课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在时间上,不一定得在晚上,白天闲暇时光也行;在地点上,不一定得在祠堂或农户家中,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在数量上,不一定非要十几二十人,三五八人也可以;在形式上,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填鸭式输入,也可采用一对一问答的方式进行;在内容上,不一定讲的都是扶贫知识,也可以是农村普法宣传和社会治理,在富口袋的同时也富了脑袋。
如今,扶贫夜校的开办已成为该乡常态,该乡始终按照“干部沉下去,问题带上来,难题解决好”的要求,坚持“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解决”的原则,把扶贫夜校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围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平安创建、乡村振兴、文明新风等内容开展宣讲;同时还邀请村里的脱贫致富先进个人、种养殖能手、“三八”红旗手等现身说法,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让扶贫夜校成为融洽干部、干群的连心桥,锤炼干部作风的重要平台,脱贫攻坚的“加油站”,社会治理的新阵地。(通讯员 卢瑞萍)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杨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