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宿松县委党校:实招真扶 助力帮扶村实现高质量脱贫

【 字体:    稿件来源: 宿松党校  作者:    时间:2020-05-08 17:55:03   

  融媒体讯 趾凤乡团林村位于宿松县东北方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刘家大屋就坐落其中。2014年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宿松县委党校始终把帮扶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实抓细抓落实,不断创新帮扶措施,出实招精准帮扶,真帮扶实现该村高质量脱贫。2017年完成了“村出列,户脱贫”任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20.6万元,彻底甩掉了戴了几十年贫困村的帽子,昔日闭塞落后的小山村正逐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创新机制,推进精准帮扶

  规划为先把方向。成立了宿松党校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月调研、季调度、年总结”工作模式,定期研究和协调、制定每年的扶贫工作规划、解决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准落实。以精准规划为先导,突出规划引领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了《团林村中远期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团林村集体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年度帮扶工作计划。以目标问题为导向,实施帮扶单位、村、户三级联动机制,把科学帮扶、可持续帮扶引向深入。

  精准帮扶为核心。宿松党校坚持全校上下扶贫一盘棋,年初制定帮扶计划,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户分人制定户帮扶计划,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全校参与大扶贫格局。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使出“绣花”功夫,以构建“举全校之力、全员参与、精准帮扶”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为抓手,推动67户贫困户逐年精准帮扶措施落到实处,为防止返贫返困,每年学校从有限公务经费中拿出10余万支持村里发展;每月定期组织全校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志愿服务、走访慰问,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创新机制显成效。组建扶贫包保工作专班,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工作机制,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每户必到,实现入户走访全覆盖;坚持建立户台账,制定问题清单;坚持每周会商,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坚持每月督导,督促问题整改落实情况。重点对象,重点问题精准施策,集中整改落实,使“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多年来,通过排查问题,危房户彻底消除,水泥硬化路组组通,人居环境全面改观,群众满意度逐年升高。

  稳固增收,产业发展可持续

  村级发展,关键要产业支撑,产业是实现村级持续稳定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县委党校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在村产业发展出点子、想实招,帮助村引进落实特色产业。

  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体。引进宿松县云天岭种养有限公司,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通过村级合作社入股,把贫困户同养殖大户连接起来,村里出资金、场地,贫困户出劳力,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形成三者以利益为纽带的“产业发展共同体”。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村137户脱贫户实现了户户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重点发力,精心培育特色产业。团林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地少山多林密,围绕“山”做文章,向资源要资产,发展以林果业和茶叶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几年来,村级特色产业厚积薄发,欣欣向荣。2016年投资50余万建成60千瓦光伏电站一座;2017年流转50多亩土地,成立团林村猕猴桃产业园;2019年百亩团林茶场规模初具。

  构建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机制。坚持村级主导,按照“大户带头,逐年发展、产业抱团”思路。借助本地电商企业,打造团林土鸡、葛根粉、精品药材、白崖云翠、红心猕猴桃等自有品牌,依托白崖寨风景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刘家大屋,带动民宿和乡村旅游经济,在旅游扶贫上做文章,提升三产融合度。

  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秉持“扶贫先扶智、补足文化钙”的理念,坚持把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注重发挥“扶贫夜校”作用。2018年5月团林村首场扶贫夜校开办以来,夜校以宣传政策,畅通民意纠纷渠道、现场答疑释惑、扶贫文化专场巡演等形式,用扶贫文化激励人、鼓励人、鞭策人、影响人,“扶贫夜校”逐渐成为群众最受欢迎的场所。

  开展活动凝聚人心。按照“校村主导、帮扶人参与、群众协同、百姓受益”的原则,历年来坚持开展校村党员互动、帮扶人与贫困户互动的“社会公德、家庭环境卫生、秀美团林,你我共建、勤劳致富”等系列公益活动,助推向上向善的乡风民风,2019年获得县第十二届“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实施“三级培训”固保障。党校是进行党员干部培训的学校,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师资优势,构建“村两委+党小组长+党员”三级党员培训体系。“请出来”,定期组织村两委、党员到党校培训,到省内外考察,学经验、比差距、开视野;二是“走进去”,协调教员、农技专家定期到村开展政策宣传、农技培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智力“加餐”。

  “党建+”共促脱贫攻坚

  以党建工作为统领,按照“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想法,全方位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加强政治引领。坚持把加强校村党支部自身建设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坚持“一把手”脱贫攻坚负总责,制定帮扶责任清单;坚持全员参与,党校职工共结对帮扶67户脱贫户,深入农户家中,了民意、听民声,撰写民情日志,协调解决群众的急难事。

  推动支部结对共建。加强校、村支部联系,全力推进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协调落实帮扶资金帮助新建“团林村党群活动中心”“团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连续选派1名教师驻村扶贫,为村两委注入新鲜活力;持续开展党员义务宣讲、志愿服务、关爱老人、扶贫济困、人居环境整治、主题党日等活动,在组织共建、党员先锋、发展思路、资源共享上互帮互促。(通讯员 石亚军)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