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柳德生:基层工作三十年 踏踏实实干实事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委组织部  作者:    时间:2021-06-25 13:36:49   

  佐坝乡佐坝村离休老书记、老党员柳德生同志参加基层工作三十多年,兢兢业业,深藏功与名,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当地村民踏踏实实干了很多实事,因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获得上级组织的嘉奖(荣获安庆市好人、宿松县好人、宿松县乡贤、五好民兵等荣誉),现将该同志的先进事迹简介如下:

  在一九六三年任佐坝公社武装民兵排长,带领民兵刻苦训练,加强社会治安,带头抓革命、促生产,苦干实干,评为宿松县五好民兵。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宿松县修竹墩公路,佐坝乡决定由他带领佐坝公社民兵连参加,由于苦干大干,挖土、板车运土等工作业绩表现突出,佐坝公社民兵连评为先进连,他本人被评为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先进标兵。由于工作积极,同年佐坝公社党委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正式党员,并参加公社革委委员,后经全公社革委讨论推荐出席省委“三代会”,受李德生军长、革委主任亲自接见。

  一九七七年县委组织根治二郎河,由他带领民兵下水挑挖河底,因苦干、带头干,劳累过度晕倒在工地,醒来还坚持挑土,被县指挥部评为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先进标兵,并出席安庆市军分区表彰大会,荣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总司令纪念画像一副。

  一九八三年防汛期间,程营江坝要破,老百姓们吓得往江坝上跑,一个9岁小孩名叫陈小毛,不小心掉入程营水塘,他母亲大喊救命,当时他在巡逻,听到喊声后立急下水救人,由于水深,他本人也不会游泳,救出孩子后,自己喝了一肚子水,孩子母亲大喊共产党好,老书记好,感谢老书记救了她的孩子。

  一九八三年他任村委会主任,由于抓科学种田,农业学大寨,亩产千斤粮,在他的带领下,佐坝村粮食大丰收,亩产实际千斤,光荣出席“安徽省农业学大寨先进表彰大会”。

  退休发余热,扶贫第一线。扶贫关心五保户:佐坝村杨柳组五保户、重度残疾人柳应中,家住D级危房,2013年政府照顾安排该户危房改造指标,因无人上前管理建设,是他站出来义务全程管理达五个月,实行“三不”,即:不吃他家饭,不抽他家烟,不要一分钱工资,还自家送菜给石、木工吃,直到房屋完工,他的善举感动了石工张思汉,完工后石工张思汉同志也少收了工资1000元,此事迹被县委、县残联领导得知后,受到安庆市人民日报、宿松县电视台专题采访报道。

  杨柳组五保户洪引娣老人,严重白内障行走不便,他主动出钱、出力把他送到县医院治疗,并办好手续,老人出院后,细心照顾,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

  敬重老年人:柳老屋五保老人尹助英,是他组织新屋、老屋两组群众轮流陪护老人,精心照护几十年,老人仍然健在,今年91岁。

  组织抗百年一遇大旱:一九八八年佐坝乡遭遇百年一遇大旱,周边村组稻谷干枯,但佐坝村在老书记柳德生同志连续多天奋战在第一线,组织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启用7节机站抽水25天,缓解了旱情,促进了生产。

  保田拓荒,组织修路。90年代后,年轻劳力外出务工多,家中田地很多荒芜,他虽已退休,仍然奋战第一线,组织杨柳屋修路到农田,短短几个月,肩挑背扛,不顾高龄与辛苦,修出一条直通村中农田的道路,方便车辆通行,方便村中农田集体被承包,既为村民带来创收,又不荒芜田地。

  自发报名监工,力保佐坝村主干道路。2000年左右,佐坝村委会组织维修村中通向村外的主干道,这条主干道一直以来坑坑洼洼,多次维修随着车辆增加,时间不长就又成坏路,这次村委会下决心彻底修好,他冒着60多岁的高龄,吃住在道路附近监工,监工之余,经常自己带上工具一干就是几小时,瘦了十几斤,白天监工,夜间值夜班看管车辆通行,不让破坏道路,大雨天、大雾天、大夏天都有他的身影,这条主干道修好至今10余年,一直完好无损,极大提升佐坝村的形象,给村民出行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立下赫赫战功。

  组织学习最新的党章、党规,定期开展党小组会议。退休多年,担任杨柳组组长、第六党小组组长,每月定期开展小组会议,热烈讨论,号召党员学习,支持村委工作,服大局。

  支持乡贤文化事业,2018年被评为宿松县好人,2019年被评为安庆好人,2020年被评为宿松县乡贤,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党员奋战在各个村口,日夜轮班,力保平安。

  关心学校交通安全,自发宣传2个多月。2020年,老人发现佐坝小学(各村小学合并,人数激增)学生人数多,上下课车辆很多,无序安全隐患多,老人连续2个月,用扩音喇叭喊话,每次一喊就是几小时,现场维护秩序,感动了不遵守规则的路人,大家纷纷自发宣传,小学的无序交通通行终于有了大的改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老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位党员的兢兢业业与大爱。

  老人义务担任当地多年的林业信息员、保护员、防火员等,默默奉献,防火第一线、防涝第一线、抗旱第一线、扶贫第一线都冲在最前面,听党指挥,服从当地村委安排,主动请缨,家风淳朴,一家四世同堂,5个党员。

  随风烛残年,但廉颇老矣,拖着伤腿,仍在乡里发光发热,热情接待合肥等地回访的老知青,走基层,扎沃土,以一名老党员、老支书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颗热心回馈社会,以一颗公德心拥抱乡里,为建党百年喝彩、践行。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