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王振寰:警徽铭初心 铁笔写忠诚

【 字体:    稿件来源: 公安局  作者:    时间:2021-06-24 18:10:53   

  宿松融媒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日前,县公安局组织人员上门向25位有着50年以上党龄、从公安战线离退休的老同志,分别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年近九旬的王振寰老人,是老同志中党龄最长、参加公安工作时间最早的离休人员,也是从警营走出的一位创作成果丰硕的著名诗人,其创作的2000余篇诗作,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发展过程,也饱含了其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公安事业的一片赤子之情。

  初心不能变

  登门采访那天,王振寰老人正在书房里潜心练习书法。快九十了,还这么热爱学习。大家对老人更加肃然起敬。

  了解我们的来意后,老人拿出了年轻时的照片,以及当年创作的古体诗和现代诗作品,并向大家讲述起了参加革命工作以来的经历。饱满深情的回忆,立刻把大家带入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人回忆,解放初,县公安局因为党员职数少,没有成立自己的党支部,是与县人武部、县法院联合成立了一个党支部。当时,组织上对考察党员的程序要求非常严格,县委专门成立了建党工作队,由建党工作队负责牵头落实对候补党员的政治考察工作,凡不符合“八大条件”的人员,一律不予批准。1949年9月,当时只有16岁的他,被组织上从凉亭区公所调到县公安局工作。1953年2月,组织上按照“七大”党章要求,同意他作为培养入党对象接受组织考察,至1954年3月才正式批准入党。

  1952年,县公安局只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下乡工作,大家都是靠步行;他在县局调查股当侦查员,负责各类案件查办工作。6月份,县局在许岭区、隘口区分别设立了派出所。那时,县公安局只在全县设立了这两个派出所,隘口派出所管辖陈汉、二郎两个区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

  解放初期,道会门、同善社、大刀会等反动组织仍在宿松县活动猖獗,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公安机关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打击反动组织的斗争上。1953年2月,在取缔反动道会门中,县公安局根据他掌握的线索,通过调查破案,一举挖出反动组织同善社长期埋藏在地下的银洋5万余元。

  因工作业绩比较突出,1953年6月,他被组织上安排到隘口派出所担任副所长。1954年1月,隘口派出所奉命撤销,县公安局在九姑、下仓两个区分别增设水上公安派出所,他被组织上安排到九姑区水上派出所担任所长。

  1954年3月15日,是他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那天的情景,他至今仍记忆犹新。这天,经县委组织部批准,他作为公安战线上唯一一名被批准转正的年轻同志,在支部会上进行入党宣誓。主席台墙壁的左右两边,分别挂着一幅巨大的毛主席画像和一面鲜红的党旗,会议室气氛显得更加庄严和肃穆。县委组织部、县委建党工作队都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十分隆重。

  1954年7月13日,长江同马大堤宿松县段溃破,洲地被淹。在时任公安局局长李抗东的指挥下,他和同事迅速加入救援、转移灾民的行列。当他们乘船赶到汇口镇西湖圩时,这里的民房全部被淹,有的村民爬到屋顶上,有的村民爬到大树上,他和同事就一个接着一个地去救,从上午一直忙到晚上,大家都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每个人心里都觉得救人最要紧。

  老人说,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特别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面前不讲价钱;要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敢于斗争,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954年12月,临近春节,在九姑区竹墩桥渡口,挤满了乘船回家过年的人群,大约几千人,而在渡口摆渡的船只不到4艘,人们都争着上船。当时仍在九姑区水上派出所担任所长的他,忙着组织仅有的5名警力,维护乘船秩序。突然,人群发生激烈骚动,一伙人气势汹汹地冲进排队的人群,欲抢先登船。危急时刻,他立刻从腰间拔出手枪,对着为首闹事的男子,喝令道:“不许动,全部给我回去排队!”混乱的人群立马恢复到原来的有序状态。

  “当时,如果我不果断采取紧急处置措施,一旦闹事的人全部冲到船上,后果就会不堪设想。”谈起这段往事,王振寰老人激动不已,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老人说,那时公安上流行一句话:革命三件宝“钢笔、手枪和手表”,钢笔、手枪、手表是公安人员的标配;那次成功处置竹墩渡口闹事事件,就是多亏了随身携带的手枪。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我们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对党的坚定信念决不能动摇。”从1949年参加公安工作,到1993年从县公安局党组纪检员岗位离休,王振寰老人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来严格要求自己,并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华章献给党

  “南湖树帜,星火燎原烈。征程万里从头越。”“晴空丽日,看四海欢腾,彩花飞雪。”“党建欢歌八十年,惊天伟业史无前。” “砸开枷锁千重链,唤起工农百万奴。”“揭地掀天九十秋,雄关漫道越从头。”“南湖举帜播星火,东亚腾龙壮地球。”“壮丽河山铺画卷,英雄人物数风流。”……翻开王振寰老人于2015年创作出版的个人古体诗集《原上草》,一首首境界阔大、意象崇高、气势磅礴、感情真挚的诗词直抵人心。

  该诗集共收录了他从1956年至2010年期间创作的600余篇诗词,这些诗词都曾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文学刊物上。诗集中,有大量篇章,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壮丽河山和对新时代、新生活、新人新事的赞歌。他以大视野、大气魄谱写出歌颂祖国繁荣富强,人民意气风发和改革开放日新月异光辉业绩的大题材、大华章,格调高昂,声韵铿锵,豪情激越,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跳出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形成了自己与时代同步,求新求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个性。

  自1956年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王振寰笔耕不辍,在坚持创作古体诗词的同时,还坚持创作新诗,以诗摹景,以诗抒怀,以诗言情,以诗铭志。他创作的新诗,时代特征明显,行业特色突出,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公安题材新诗,多是借助如手枪、电警棒、大檐帽、帽徽等公共意象或传统意象来客观地描写社会现实,谱写人民警察形象,真挚地赞美警察,“大我”之情溢于言表,而诗人的主观自我则藏于幕后。如《手枪》写道:“美和丑的化合物/冷和热的统一体/光和力的突破点/爱和恨的测量器。”如《大檐帽》写道:“戴起这‘金箍’帽/你就是人民的‘保镖’/要像孙猴一样大显神通/在四化路上除魔降妖。”如在《帽徽》写道:“把五星国徽顶在头上/这是伟大祖国的形象/同志呀,没有敢担泰山的脊梁/怎担得起这天大的重量!”这些公安题材的新诗,明白晓畅,诗意澄明,在审美价值观念中包含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65年来,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离休后的生活中,他都远离喧哗,挤出休息时间,潜心文学创作,共创作古体诗词、新诗2000余首,散文、杂文500余篇,并全部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文学刊物上,创作的诗词作品20余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早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他就被安徽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协会吸收为会员。

  “诗是思想深处的语言”。从王振寰老人创作的一首首诗词作品中,无不感受到了他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可以说,作为老一辈的中国共产党员、人民警察,王振寰老人的初心与情怀在诗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以笔作剑,凭着鲜明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强烈的爱国性与民族性、坚定的人民性与党性,不仅发挥了一个诗人的战斗作用,也造就了他作为一名老党员的战斗品格。

  “作为宿松公安系统最早入党的老同志,作为这次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年龄最大的一名老公安,我由衷感谢党的培养,感谢党给我的这份光荣。”结束采访时,王振寰老人说。 (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