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永不褪色的烽火记忆—竹墩要塞

【 字体:    稿件来源: 千岭乡  作者:    时间:2021-06-11 10:54:06   

  宿松融媒讯   如今的竹墩桥上,车辆川流不息。傍晚,周边住户在大桥人行道上扶栏而望,欣赏孤帆落日;或悠闲踱步,看桥下鸥鹭嬉戏。但桥头的两块碑文,让人不禁想起这里曾经的烽火硝烟。70多年前,解放军先遣支队一举突破竹墩要塞,随后宿松全境解放,宿松的历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竹墩要塞位于千岭乡竹墩村竹墩大桥北端,距离千岭乡人民政府驻地约7公里,距离县城约20公里,是扼守宿松丘陵湖区与沿江洲区之要塞。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多次发生革命战斗事件。

  抗战时期,宿松沿江地区被日、伪所占领,国民党县政府设军事驻点就是竹墩要塞。起初,该驻点是为监视防御日、伪军对沿湖以北地区的侵犯。随着日伪军把关注重点集中于沿江,驻守竹墩要塞的国民党军也把防御的目标转向新四军,对新四军在宿松湖区的抗日活动,尤其对新四军第5师独立第5营与黄宿边区的联系构成严重威胁。

  1941年夏秋之际,新四军第7师挺进团分批陆续进驻宿松湖区。第一批到达湖区的是挺进团第3营第7连,在营长李德安、教导员李盛才、连长高林、指导员天仁永等率领下,于6月间,由岳西、潜山,经太湖徐家桥乘船到宿松下仓埠一带,与桂平、曾少怀等领导的新四军第5师独立第5营和赣北特委、湖区独立大会会合。两支队伍走到一起后,就策划着共同行动,进行一次战斗。于是,拔掉竹墩要塞国民党顽军驻点成为他们首选的目标。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挺进团第3营和独立第5营的战士们从水面和陆地悄悄接近顽军驻点。但水面目标大,不易隐蔽,乘船而来的新四军被顽军哨兵发现,顽军立即对水面摆开阵势,向他们开火。恰好从陆地赶来的新四军队伍在顽军背后发起攻击,形成水陆夹击之势。战场迅速推上陆地,经数小时激战,毙伤俘敌数十人,彻底摧毁了这个顽军驻点。

  1949年3月,一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争打响,竹墩要塞又成了激烈战场。3月27日,二野四兵团第15军第43、45师从太湖南部进抵宿松,解放高岭、长铺、程岭、许岭、下仓、九姑、千岭等沿湖以北地区,四兵团先遣第27支队挺进至竹墩。此前,国民党宿松县自卫团第2营已撤离县城、九姑、千岭等地,经竹墩过长河,驻守在黄雀畈,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于长河北岸。

  为了迅速开辟渡江战役的前沿阵地,扫清沿江北岸的残敌,解放军先遣支队一举突破竹墩要塞,驻守黄雀畈的国民党宿松县自卫团第2营溃退而去,逃至复兴江外的三号洲。在解放军先遣支队司令员张启泰、宿松县后勤指挥部指挥长程西海、政委滕野翔、副政委林燃和地下党员叶光欧等多次敦促感召下,4月2日,驻守坝头的国民党县自卫团第9连连长何作民率部起义。4月4日,自卫团第2营营长汪庆豪、副营长石光宣,从三号洲率部过江投诚,至此宿松全境解放。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65年建成宿复线,在竹墩要塞修建竹墩大桥,横跨长河两岸,联通宿松大湖南北,从此要塞变通途。2011年10月,宿松县委、县政府在竹墩桥头树立了“安徽省宿松县革命遗址:竹墩要塞遗址”纪念碑。随着时间流逝、日晒风吹,石碑上的文字已经变淡,但历史的记忆必定永不褪色。(通讯员 冯敏)

责任编辑:千岭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