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血雨腥风下的宿松山区便衣队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公安局  作者:    时间:2021-06-08 10:17:20   

  宿松融媒讯 “宿松山区便衣队,是由红军便衣队长汪少川帮助创建起来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掩护伤病员,组织运输、采购军需物资,打击土豪劣绅和协助红军作战。”位于北浴乡罗汉山村的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自2019年8月对外开放以来,各地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前来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宿松山区便衣队的这段革命斗争历史随之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知,也让人们从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中了解到这支队伍更多不为人知的革命斗争故事。

  年过五旬的朱留安,是罗汉山村党总支书记,也是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义务讲解员。从小就受到罗汉尖红色文化耳濡目染的他,谈起宿松山区便衣队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

  朱留安介绍,1932年10月,在皖西一带坚持开展游击战斗的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为了有利于开展山区游击活动,机智地打击敌人,开辟山区革命根据地,在各县创建了山区便衣队,宿松山区便衣队就是其中之一。这支队伍以尖兵、卫兵、轻骑兵的形式和特点,在保卫和发展鄂豫皖根据地、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中,狠狠打击了敌人,壮大了自己,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威力。

  悉心照顾红军伤病员

  1935年10月,红二十八军在湖北蕲春战斗失利后,转移到宿松县山区,时任军长高敬亭察看罗汉尖地形后,特留下70多名红军战士在此坚持斗争和发展地方武装,与此同时,还留下红军伤病员30余人,抽调7人组成红军便衣队,由汪少川任队长,保护在黄山(今北浴乡罗汉山村)一带疗养的红军伤病员的安全。随后,红军便衣队通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黄山创建了宿松山区便衣队。起初,山区便衣队只有5人,当地进步青年吴应典被任命为队长,后来逐渐发展到30多人。

  “巍巍大别山,郁郁罗汉尖。罗汉尖位处鄂东蕲春、黄梅、皖西太湖、宿松四县交界之衢,主峰高达1015米,素有‘大别南来第一峰’之称,方圆百里,群峰耸立,林木幽深,沟壑纵横,地势峻险,非常适合开展游击斗争,所以当时红二十八军选择在这里发展红军便衣队。”朱留安说。

  为了更好地照顾红军伤病员,山区便衣队队员们分别把住在阴暗、潮湿的岩洞里的红军伤病员,接到自己家里疗养,亲自照顾、护理;他们自己吃杂粮,把大米留给伤病员吃;队员们还走家串户动员很多老大娘、老大爷,献秘方、挖草药,千方百计让伤病员早日恢复健康。当时,在黄山一带的山区流行着一首歌谣:“天天盼红军,日夜望翻身;鱼儿离不开水,军民鱼水情;换衣换药,同志莫烦心;照顾伤病员,胜似一家人。”

  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宿松山区便衣队为了帮助红军购买枪支弹药和供运给养,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敌人的重重关卡,在外地采购硝石,为红军自制土药装“罐子炮”,有的便衣队员化装走亲戚、回娘家、讨饭、卖艺,深入敌穴搜集敌军的碉堡位置、驻军人数、武器配备和防守情况,使红军不断主动出击敌人,打了胜仗,还缴获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枪60余支、手枪8支、子弹1000余发。

  镇压地方反动势力

  1936年2月中旬,红二十八军派出7名红军干部,分别到蕲春、英山、太湖、宿松、黄梅、广济等七个县山区领导当地便衣队,开展游击活动。派到宿松来的红军便衣队长鲁敬瑞、指导员曹俊梧,在当地交通员的协助下,立即联系上一批地方老党员,又发展了一批新党员,成立中共北浴支部。接着,又恢复和发展了山区便衣队,为了打击敌人,保护群众,便衣队在二月底绕过敌人封锁线,在敌人鼻子底下将北冲两个一贯欺压人民的恶霸吴元宏、吴荣彬捉到黄山后,经组织批准予以枪决。

  1936年3月28日晚,山区便衣队6人,冒着蒙蒙细雨,去南冲捉拿民团头子吴仲林。刚走进他家时,他老婆误认是国军团部派来的特工队。便衣队将计就计,在他老婆的带领下,在村后墩上屋将吴仲林抓获,连夜押到黄梅五祖寺,经组织批准予以枪决。接着,又将多次带领国民党军队捕捉我地方干部的廖岭保长陈金良、古井冲敌探廖永清及侧家冲敌军情报员陈友军等人抓获,并分别就地处决。

  1936年5月28日,中共黄宿边委获悉,黄宿两县敌军自卫队集中兵力去蕲春三角山围攻红军。工委书记王童发带领交通员王向林迅速来到宿松,指导便衣队趁敌后空虚进行突袭,配合红军作战。一夜间,山区便衣队割断敌人从宿松通往太湖的电话线三十华里。与此同时,队员吴提才、吴德生等人分头去烧毁敌人在二郎茅庵及界岭蜈蚣地的两座碉堡。敌军在撤退时,又遭到红军和山区便衣队沿途阻击,敌军大败而逃。这次战斗共俘敌50余人,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进一步武装了山区便衣队。

  同年10月28日,红军六路游击师师长朱毓祺(又名朱超云)率武装百余人,来罗汉尖山区清除在蕲宿交通线上的三面尖猎户队。在山区便衣队配合下,活捉哨兵4人,打死顽敌30余人,有8人举手投降。这次共缴获长枪30余支、手枪1支,猎户队队长陈金旺逃至寒山沟开枪自杀。

  协助新四军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9年11月间,新四军独立旅旅长张体学派出一个以张寿炎为队长的便衣队,在蕲宿边区开展游击活动,进一步点燃了宿松山区的革命烈火。原宿松山区便衣队长吴应典,奉命由蕲春返回宿松。他在新四军五师张干、周文等同志的配合下,四处奔走,积极宣传,又在陈汉山区恢复和发展了宿松山区便衣队。

  这时的宿松山区便衣队,属蕲、宿、太军政办事处领导,其主要任务时探敌情、送情报,协助新四军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地下组织。当时在二郎、朱湾、北浴等地山区便衣队都建立了交通站和情报站,及时为新四军传递消息,搜集和接送情报。此外,山区便衣队还在国统区发动和支持群众反对抽丁、拉伕、收粮、收税,还经常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揭露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分裂的阴谋。由于便衣队的深入细致的工作,柳坪一带抗日斗争形势发展很快,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吴应典也在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春,新四军五师决定由政治部主任郑重同志率武装百余人,合并了蕲春、广济两县游击队,成立蕲东挺进大队,有武装三百余人,把游击区范围扩展到宿松、太湖、黄梅、蕲春、广济、英山一带。随着这一形势的变化,宿松山区便衣队的活动也进一步由隐蔽而到公开。他们经常配合蕲东挺进大队在国民党桂军一七六师和县自卫大队的驻地二郎河、北浴、廖河、白鹤冲、朱湾、陈汉沟、长溪山和蒲河一带进行声东击西,出没无常地迂回游击,迫使敌伪军龟缩在驻点的碉堡里,不敢轻举妄动。

  助力革命根据地反“围剿”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打击山区便衣队,破坏中共地下情报组织,派出大批特务四处活动。1941年10月中旬,二郎情报站负责人吴敬全因送情报被特务盯梢被捕。7天后被杀害于二郎河河滩。敌人妄想以此来镇压群众,割断山区便衣队于群众的血肉关系。但有关敌军的军事情报,仍然是源源不断地送到山区便衣队的手中,使我军屡屡能克敌制胜,转危为安。

  同年底,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蕲宿太军政办事处把蕲春划为第一区、宿松划为第二区、太湖划为第三区。吴应典担任二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宿松便衣队队长,周文任便衣队指导员,实行军政合一,因此山区便衣队的工作任务也进一步加重,活动范围也更广泛了。

  为了打击反动派的嚣张气焰,蕲、宿、太、英中心县委书记钟子恕,即派蕲北工委书记胡德运任四县边区游击总队队长,率领游击总队首先在蕲宿山区开展游击活动。

  1944年2月,反动派为了要消灭游击总队,特调桂军王牌一七六师,进山“围剿”。新四军五师挺进十八团一部驻蕲春谭家沟,准备向宿松邱山转移,副政委孙超同志指示吴应典探听邱山一带的敌情,吴应典只身化装成老百姓前往,完成任务后返回驻地,行至白果树,碰上由龙井岸开往邱山的一股桂军,吴应典态度镇定地骗过桂军的盘查,继续往前赶路。此时,桂军发现破绽,开枪追击,吴应典掏出手枪边打边跑,眼看就要脱离险境,桂军一梭机枪子弹击中了他,吴应典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此时,挺进十八团闻讯赶来接应,但为时已晚。

  弘扬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宿松山区便衣队的革命事迹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我们通过挖掘、弘扬这支队伍的光荣历史,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以饱满的热情,全力投入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北浴乡党委书记郭芳红介绍,解放后,吴应典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在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展厅的墙壁上,就记载了吴应典烈士和宿松山区便衣队的革命事迹。

  据了解,2017年以来,北浴乡因地制宜提出“红色、生态、旅游”的扶贫开发思路,充分利用罗汉尖红军营地旧址,挖掘开发当地红色旅游资源,闯出一条发展红色旅游经济、带动革命老区群众共同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经过四年建设,北浴乡党委政府已在罗汉山村建成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军山林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观音卡、红军路等为主要景点的红色旅游线路。

  “自罗汉山红色旅游线路对外开放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我们这儿参观、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使毛竹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和利用。”谈起红色旅游给罗山村带来的变化,罗汉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安国感慨万千。

  刘安国介绍,罗汉山村有着丰富的毛竹资源,罗汉山村竹制品加工厂自2019年7月投产以来,共吸纳10余人进厂务工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2700余元,收购村民毛竹450万斤价值100余万元,实现产值280余万元。这座加工厂不仅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带动村民及贫困户通过就近务工、毛竹砍伐、原材料运输、加工、产成品外运、生活服务等方式增加收入。

  如今,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主载体的罗汉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团安徽省委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警安庆支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徽商职业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宽阔的水泥路、散发着历史气息的红色旅游景点、崭新气派的民宅、机声隆隆的产业发展基地……与植被丰富的一座座大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罗汉山村,这个曾经最边远、最偏僻、最贫困的山村,在红色文化的滋润下,正昂首阔步奔向乡村振兴的发展大潮。 (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