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我与高岭有缘

【 字体:    稿件来源: 高岭乡  作者:    时间:2021-06-04 15:44:26   

作者 胡锋

  我出生在大山深处,一个叫高岭的小村庄。高岭,顾名思义,高山峻岭。这里的人们自小就梦想越过高山,跨过峻岭,去远方寻找梦想。

  二十年后,这个叫高岭的小村落因为村庄合并,“高岭”成为永久的记忆,换成了一个喜迎四方宾客的名字:迎宾。这里的人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已越过高山、跨过峻岭,正以崭新的姿态广迎八方来宾。

  虽然高岭村不再,我也离开那个地方,但“高岭”依然在我的记忆中,有着难以忘却的情感。每当别人问及我的老家时,我习惯说在那有着梦想有着高山峻岭的地方。无论环境和年龄怎么变化,“高岭村”的土地是生我养我的土壤。

  四十年后,我来到了一个叫高岭的丘陵小乡工作。这个地区,没有高山,也没有峻岭。

  这里,我并不陌生,二十多年前就来过,而且来来往往不下十次。在外地求学期间,有两个同学是这里的人,其中一个男同学关系友好,多次来他家玩耍,毕业后,也曾几次来探望。后因各自有了家庭,交往不再频繁,也就在十几年间不曾走动。

  这里,对我,是陌生的熟悉。

  新的环境,新的岗位,又正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我想尽最大努力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与同事交流后,得知一个叫枫林的湖边小村,滨临泊湖,曾经是渡江作战练兵场。

  枫林二字,从小就熟悉,唐朝诗人杜牧在《山行》中有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林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枫林村,在我来这个小乡上班前,也有过短暂交集。

  那年,我们师范毕业后,那个男同学上班的第一站就是枫林小学,他经常向我提起,加之杜牧的诗句,印象特别深刻。来高岭工作之前,我在一个有着红色记忆的山区小乡上班,因为“红色”,很多地区和单位的同志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其中,就有这个叫枫林村的党支部。在我潜意识里,枫林村,应该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现又知晓与渡江结缘,更坚信枫林的美丽。

  随即,我两次到枫林村去,寻找渡江作战练兵场遗址,看神圣的泊湖,果然美不胜收。我以最快的速度写了一篇关于枫林村与渡江作战练兵的文章,并第一时间在省级有关媒体发表,经微信传播,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

  第三次,我来到村部,与支村两委一起交流恢复具有历史记忆的红色建筑事宜。大家感慨,相识于山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相逢于探讨地方红色文化。沟通甚欢。因为当年作战练兵场现为群众的地块,为取得群众支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其中,决定召开群众会议。

  这天晚上,我们早早来到事先约定的某户人家,殊不知,父老乡亲们已到齐。我刚进屋,村书记就告诉我,今天晚上所有群众与我是本家,而且是那种可以论辈分的本家。经过交流,我的辈分竟然还是比较高的。这种意外,让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晚上会议特别成功,大家表示全力支持和拥护,离开时,或许因为本家缘故,很多乡亲对我异常客套。

  回到办公室,夜已深沉,躺在床上,思绪万千。翻看那篇文章,记得二十多年前就曾来过,忆起他们在山里接受红色教育时的画面,想起父老乡亲的叮咛,我没有任何理由,停止前行的脚步。

  读着《山行》的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我仿佛回到了老家,这两句分明就是写我那深山老林的小村庄,从县城去那里,山路十八弯,可以手触白云,一览众山小。

  从老家高岭到现在工作的高岭,名字未变,初心未变,我唯一能做的是,认真学习,积极工作,讲好高岭的故事,努力让高岭的明天更美好,用心用情用功把“高岭”之缘这最美丽的诗篇抒写得更精彩。

  【胡锋,男,1981年11月生,汉族,宿松人,中共党员,本科,作家,1999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小学教师、法院书记员、县政府办秘书、县城管局党组成员、趾凤乡常务副乡长,现任宿松县高岭乡党委副书记。 真实、自然、多情是胡锋文字的特点。】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