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脊梁
记北浴乡滑石村党支部书记汪爱学
宿松融媒讯 我县西北角的大山深处北浴乡滑石村,曾经是一个偏僻、落后的贫困山村。由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86户572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级集体经济不足万元,蜕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富裕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收入达1.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到32.5余万元。这巨变的密码,就是两个字:情怀。这份情怀,关乎一个党员的宗旨和底色,他就是滑石村党总支书记汪爱学,他先后多次被授予“优秀村干部”“先进个人”,也被推选为安庆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是群众心中的脊梁。
凝心聚力构筑战斗堡垒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汪爱学1994年4月到村工作,对整个村情村貌烂熟于心。多年来,他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突破口,从实际出发,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狠抓村级基层组织建设。
汪爱学首先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班子成员们干事创业劲头足,充分发挥双培双带作用,将“致富能人”发展为党员。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开展“党建+扶贫”,推行党员联系户工作,全村45名党员联系帮带全村560户,成立3个党小组,通过举办扶贫夜校,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村级事务公开到人,将全村群众凝聚在一起。
春风化雨转变群众观念
针对很多贫困户脱贫主动性不强等问题,汪爱学组织村两委干部开党员会、代表会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了不耽误群众劳作,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一个一个小组召开扶贫夜校,讲政策、举实例、讲道理,激发群众脱贫信心,使贫困群众明白“幸福生活是靠奋斗得来的”,改“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不断激发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想办法、出点子,汪爱学积极为贫困群众寻求就业岗位。在茶叶栽种、管护、加工过程中,在扶贫项目建设中,在公益岗位设置中,他都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几年来,该村186户贫困户除无劳动能力户外,人均增收5000余元,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一直以来,滑石村山地多田地少。过去由于管理不善,很多山场长满芭茅草,毫无经济价值。如何将荒山荒地等闲置资源变为致富之宝?“经营性资产抓创收、资源性资产抓开发、公益性资产抓管护,积极推进不同类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汪爱学说。
思路明确,说干就干。汪爱学带头成立富达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场、荒地720亩,种植茶叶,发展观光农业,带动群众增收。2019年,该合作社生产的茶叶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罗仙云雾”商标成功注册,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同时鼓励和支持其他经营主体参与山场及荒地流转,引进了树参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经营主体入驻,流转芭茅山6050亩,发展油茶2600余亩,茶叶1000余亩,银杏、红豆杉800亩,杉木900亩,泡桐750亩。2019年全村村民以山场、资金入股油茶、茶业产业人数达356户1231人,其中贫困户121户357人,通过租金、入股分红、从事务工,人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
破旧立新谱写文明新篇
滑石村是我县海拔最高的村落之一,曾经,这里交通闭塞,村民住的是20世纪中后期的老房子,房内阴暗潮湿、蚊蝇多,房前屋后是牛栏猪圈,臭气熏天。
汪爱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他带领支村两委一班人,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美丽乡村,稳步推进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重大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留得住“乡愁”的乡村环境。2017年开始,先后实施市级中心村、省级示范村、省级中心村建设等,新建了广场9个、公厕8个、污水处理设施完备7处,拆除危房528间15840平方米,修通23公里水泥路,住房、安全饮水保障率及改厕率均达100%,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在日常乡村治理工作中,汪爱学大力推广村级普法工作,定期举行法制讲座,邀请法律工作者到村“以案说法”,深入浅出地讲述家庭纠纷、财产纠纷、借贷纠纷等身边案例,引导村民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守法素质,营造良好的乡村德治环境。
如今,走进滑石村,树木葱茏,就势而建的民宅墙体洁白、房顶红黛相间,三两村民田间劳作,孩子追逐嬉戏,一派安居乐意的景象。(融媒体记者 杨浔 通讯员 虞太文 汪方胜)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