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人 一心暖他人
融媒体讯 在刚刚出炉的安徽省2019年“最美村医”名单中,我县五里乡黎冲村卫生室医生石水生获此殊荣。最热爱的是医学,最钟情的是诊所,从青丝到白发,他誓言要把毕生心血都献给治病救人的事业。

“石医生,我这两天头晕得厉害,您帮我看看怎么回事?”“你坐下来,先量个血压,多大年纪了?”4月22日,记者走进黎冲村卫生室,石水生正身着白大褂,一边轻声细语地询问患者身体状况,一边给其测量血压。身后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柜子药品。量完血压,石水生又详细询问了患者最近的饮食、作息,结合之前的诊疗结果,重新配了药,并叮嘱她要多休息,接着又为下一位患者看诊。
这是每一天都会出现在五里乡黎冲村卫生室的一幕,寒来暑往50年,66岁的老党员石水生诊断的患者超过80万人次,他用精湛的医术,诠释着医者仁心,给予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乡亲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未离开医室
出生于1954年的石水生,16岁由群众推荐和领导批准,怀着对卫生事业的热爱,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
“那时候我医学基础知识薄弱,就边工作边自学,除了参加乡医院的短期培训外,还会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类医学书籍,碰到难题就去向同行学习,向资深医师请教。”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石水生语气里满是感慨,就这样,他逐渐从稚气未脱的少年成长为医术精湛的医生。
那个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赤脚医生待遇不高,靠微薄的工分作为报酬,缺医少药加上物质贫困,工作异常艰难,很多人坚持不下来,改弦易辙,以求更好生存,但石水生一直坚持着。

“没想过放弃,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就要从一而终地担起医生的责任,越是艰难的时候,村民们越需要医疗,我更要坚持下去。”石水生对此毫不犹豫。50年间,他背着医药箱,走村进组串户,风雨无阻,跑破了数百双鞋,骑坏了20辆自行车、10辆摩托车,垫付了数万元医药费,更是无暇顾及家里的农活。但只要一看到村民身体慢慢康复,他所有的委屈和亏欠都化为喜悦。
“他的医术特别好,我从年轻起有个头疼脑热都在他这里看,他公道有耐心,诊费收的少,却总是拿最好的药,我们都很信任他。”提起石水生,黎冲村村民司金花连连称赞道。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一摞一摞药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石水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宿松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乡村医生及“宿松好人”等称号。2014年,石水生退休了,本应回家享福,子孙承欢,但又被返聘回来,继续为村民服务。入行至今,他从未离开过卫生室。
从来有求必应
为了将公共卫生工作做好,石水生抓住各种培训学习机会,提高专业技术知识、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自己救死扶伤的本领,他白天在村室工作,晚上坚持在村室学习,如今,他已熟练地掌握了电脑上操作。
“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村医可不能固步自封。乡村医疗条件较低,医务人员也紧缺,百姓看病难是我一直放不下的问题,我首先得从自己做起,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家。”石水生对自己要求严格,却对村民们温柔耐心。
“石医生不仅医术好,医德更高,无论何时找他,都从不推脱,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和气地说着话。”这是黎冲村村民公认的一点,平常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村民们第一时间就会来找石水生看病。

“村里有那么多群众,看病这个事情要细心、耐心、真心。”这是石水生一贯的信念。黎冲村有18个村民小组,30多个自然村庄,3400多人口,谁家的人有什么病,新病老病,石水生心中都有一本账,他的足迹遍布黎冲村的每一个角落。
2002年,村民石先和突发重病,瘫倒在床,无法言语。经济困难的他,无力去医院治疗,只能在家中虚耗。得知这一情况,石水生立刻背上药箱,骑着自行车赶往石先和家中。经过努力施救,石先和终于摆脱生命危险。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石水生每天来到他家中,为他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石先和慢慢地恢复了健康,如今虽已年迈,却依然身体康健,行动自如。
“多亏了石医生,我才能健康的活这么多年。到现在他还经常来我家,给我测测体温,量量血压,问问我的身体状况,我是真的感谢他。”每每提起石水生,石先和都是说不尽的感激。
这样的事情很多,石水生把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村民石雅得是特困人员,患有多种严重疾病,石水生经常为他免费治疗,免去医药费达数千元。
“我们村卫生室每天接待的患者约有四十人,石医生只要来卫生所,就忙得离不开。有时,家人送来的中午饭,他要分三四次才能吃完,晚上十点多才下班,很少能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这些都是常态。但是这么多年,他从未抱怨推辞过,每一位病人都尽心尽力照料着。”卫生室室长罗艳阳的话语里满含着敬佩。
从旁发出能量
在黎冲村,老百姓称石水生为“守护神”。他做人讲人品,行医重医德,从不为利益所动,始终把解决病人痛苦放在心上。除了这些本职工作外,石水生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乡贤。长年累月全心为医让他成为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慈爱老者。村里、邻里有什么烦心事、复杂事,都会请他出面化解。
从旁发出能量,为办好村里的公益事业,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水平,就是磨破嘴、跑断腿,石水生总是挺身而出。
2017年,竹岚组修建通组公路,石水生积极响应,带头发起捐款,说服家里亲戚,一起捐款3万元,用于道路建设。他还主动前去村民家中沟通宣传,让大家明白修路的意义。在石水生的带动下,竹岚组1.1公里的通组公路迅速完成建设,成为整个公路建设项目中完成最快、纠纷最少、质量最好的一段道路。

如今,平坦的通组公路延伸到竹岚组家家户户门前,村民无一不称赞:“路修好了,我们不仅出门便利,村子里也干净不少。”这都离不开石水生的努力。
今年春天疫情期间,正赶上一名老党员家老人病故,他想多花点钱尽尽孝。石水生很严肃地说:“你是党员,你要带个好头。”看似有些冰冷的话却像温暖的春水使这位党员打消了大操大办的念头。几挂鞭炮,一顿大锅菜,就把老人入土为安。这一件勤俭节约的事例,在当地传为佳话。
50年扎根农村,兢兢业业为村民服务,一张张微微泛黄的证书,见证了石水生“医学济世,厚德济生”的品性。1998年,他获得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了宿松县全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得了安徽省全省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17年10月,获得了“宿松好人”称号。今年,他被评为安徽省2019年“最美村医”。
“这些证书不算什么,我只是做了在村医这个岗位上该做的事情,村民们能祛病消灾、身体健康,才是对我最好的褒奖。虽然我已经退休六年了,但是村民们还需要我,那么,我还要继续为他们服务,为医药卫生事业,为每一位患者的身体健康奋斗终生。”石水生坚定地说。(融媒体记者 司舜 杨浔)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汪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