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保护古树名木 留住乡愁情思
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让人们看到了乡村的希望。如果砍伐了古树,或者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那就让乡村田园的美感气息全无,让梦里老家的感觉一落千丈,让诗意栖居的意境不复存在,让诗与远方的沉浸愈发苍白。近年来,宿松县着力保护古树名木,留住乡愁情思,让古老的遗存和记忆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生命力。
给古树身份证明
古树是“古董”,是文化遗产。古树,承载的是乡音乡愁乡忆,诉说的是乡村往事和风土人情。
乡愁应该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望得见树。
“乡愁”原本是乡村的“底色”,是古树、古屋随处可见,现在的村民富裕了,在外务工赚了钱,一家家盖起了楼房,没有了老房子,失去了时代的印记和乡村的味道,丢掉了“乡愁”,幸好,站立在村口的古树,多多少少成了乡愁最好的弥补。
让人惊喜的是,宿松村落古树保存完好,每走几十米远,就会看见枝繁叶茂的古树错落其间,树上还挂着“宿松县名贵树种”的牌子,这些古树纷纷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宿松现有古树名木341棵,其中名木1棵;树龄500年以上属省一级保护古树17棵;树龄300年至499年的二级古树39棵;树龄100年至299年的三级古树284棵。分布于全县19个乡镇,这些古树名木包括罗汉松、银杏、香樟、皂荚、枫香等,隶属22科,30属,33种。一棵棵古树就是一段段历史记忆,是一座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符号。一个村庄有没有文化底蕴,要看有多少古树名木和古建筑。
宿松县林业局对经鉴定并认定的古树名木建立电子图文档案和信息化管理,落实挂牌保护和管护责任,严守林业生态红线。
2010年,《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开始施行,2012年,宿松县对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第一次普查,由于设备简陋,当时只调查100余株,使用普通搪瓷铁牌进行统一挂牌。2017年,宿松县对古树名木进行第二次普查,整理资料较为齐全,统一对全县所有在册古树进行挂牌,采用铝合金材质进行制作。
“古老”的印记是不可复制、极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全域旅游时代,充分整合、释放这些资源的“能量”,能让它们成为地域人文的象征和地域故事的符号。
在宿松很多乡村,古柿树比比皆是,丰年可产甜柿500公斤以上。每年甜柿成熟,前来采摘和观光旅游的游客接踵而至,很多游客既为了品尝美味可口的甜柿,也是冲着“古树”而来,在游客眼里,屹立数百年硕果满枝的古树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活文化”的象征。
让古树“老有所养”
古树名木是自然的馈赠,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源。在它们一圈圈的年轮里,述说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铭刻着岁月的沧桑变化。它们用虬枝密叶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承载着一代代人对一方山水的乡愁情思。它们是活化石,是绿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
古树名木能茁壮地存活于今,实属不易,然而,近年来受到古树市场需求增大、百姓对古树保护意识不强、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一些古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成为“老弱病残”,面临着“养老”难题。
古树名木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弥足珍贵。因此,如何保护好这些数量有限的古树名木,如何让每株古树名木都能“老有所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地方的古树同样遇到“养老”难题。巨大的古树被一幢幢农房团团围住,甚至树干直接“长”在了农房的屋顶上,“蜗居”的古树生长环境十分拥挤。
由于保护意识不强,古树上乱刻乱画、剥皮取材以及在树木周围乱搭乱建等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古树名木,迫在眉睫。
宿松名木九井沟罗汉松,树龄有1000年,据考证,这棵罗汉松系人工栽植,为一级古树。树高约15米,树围6米,需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虽经历千年风雨,但它依然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古树生长在大路边,容易受到外部伤害,早期是由村民小组进行管理,围了石头挡墙,2019年,宿松县林业局实施了一次重新保护工程,将挡墙拆除,进行重新做大,解除了挂在树冠上的网络电线,增加了树体周围的防护措施。古树旁竖立了警示牌、古树标牌等保护牌。古树生长正常,无不良现象。
2018年5月18日,宿松县部分区域遭遇强风袭击,趾凤乡九重城村一株百年古树被刮倒,主根断裂,该古樟树胸围210cm,位于大石门石桥边石摆上,枝繁叶茂,被认定为三级古树。当地村民按照林长制公示牌上的联系信息第一时间报告了村级林长。县林业局接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现场论证,决定采取异地移植的方式进行抢救,并指定有大树移植经验的专业绿化单位制定古树移植方案并组织施工。移植过程采取不伤主干、带大土球;移植地点选择在距古树原生地50米处组集体空地,采取就近移植;移植过程采取保土、保水、保湿、定根、固定等措施;移植工具选用大型挖掘机、油锯等。具体过程包括:古树采取截干,保留古树原主干高度约6.8米,用竹木捆绑主干,大型挖掘机吊运,选用5米长原木进行固定,伤口漆封包扎,捆绑保湿绳,安排专人后期养护。经过两天的抢救,古樟树又重新竖立在大石门桥头,移植后的古树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雄壮气势,但是经截干、移植后的古树更为精炼,移植工作的顺利完成,得到了附近村民的赞赏,称赞该树为大石门的“守门树”。
对古树心怀感恩
“保护古树名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古树名木就是历史的象征,是活文物、活化石,它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更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宿松县林业局干部方全说。
古树名木是森林自然景观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全域旅游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让每一株古树名木把历史文化延绵传承下去。
宿松县林业局聘请安徽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胡一民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进行指导,把保护古树名木上升到保护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历史的高度上。
除了为古树名木进行“体检”,对一些存在病虫危害、严重倾斜有倒塌危险、遭人为破坏的古树名木编制“一树一策”保护方案。林业技术人员下到各村宣传破除树干周边用水泥围砌的护栏,拆除树干周围的水泥地,重新露出泥土供根系呼吸,对树干也进行了加固,还施以相关药物,让这古树重新焕发活力,科学实施救护和管护措施,让古树名木更长寿。
“在推进一树一策保护、养护的同时,县乡两级还计划对古树名木进行包装宣传,努力打造一树一景。”宿松县林业局干部宗凡中说。
对古树名木要心怀感恩,把古树名木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将古树名木完好无损移交给后人。
长铺镇桃源村一棵500多年的古皂荚树意外倒伏,县林业部门闻讯后,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勘查和调查了解,保护古树名木资源,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古皂荚树为省级保护古树,树高20米,胸围460厘米,树冠19×15米,估测树龄520年,已挂牌保护。据专家初步判定,古树周边没有任何人为的破坏因素,倒伏前没有明显征兆,因树龄偏大,树干中空且深度腐烂,东南方向根部陈旧性受损,加上近期持续的雨水天气,才导致古树意外倒伏。
经过实地勘验、树体诊断、环境研判和对濒危古皂荚树的现状进行分析,专家们指出,古皂荚树干中空,木质部严重腐朽,根颈部腐烂寄生木腐菌,东南侧根蔸翻起,西北角搭挂于已经严重受损的民用柴房一角,周边闭塞,北侧有电线,整株古树极度濒危,并有行人安全、通信线路压断等隐患,亟待采取抢救性保护和复壮措施。
目前,通过树干外露木质部防腐处理,孔洞修补,基部保留开放性排水孔,分批清除树干上攀爬薛荔;蛀干害虫防治,针对有蛀干害虫粪屑排出的部位,掏空后用熏蒸杀虫剂密封熏杀,加挂营养液等。古皂荚树抢救性保护复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段古墙,一块石头,一棵古树,都是鲜活灵动的旅游资源,回归大自然,回归简单生活,就是乡村的属性和真实状态。
古树折射古朴之美,牵出缕缕乡愁,烙上文化印记,焕发乡村活力。中国的乡村建设,古树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助推剂。(县融媒体记者 司舜)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汪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