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志士的无悔青春
本网讯 在脱贫攻坚扶贫路上有这样一群人,总是默默无闻,乐于奉献。他们立足乡村,穿行在田间地头,用责任、担当和使命去为百姓服务。他们只是基层普通的一兵,却用他们的行动去诠释什么才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兵?他们是乡村志士,引领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新“兵”——徐慧知的决择
新“兵”——徐慧知现担任佐坝乡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副站长,兼任民政办和文明办工作人员。说他是新“兵”,是因为他走上工作岗位并不久,前后才半年多的时间。
徐慧知今年41岁,佐坝乡佐坝村人。早在1998年底,徐慧知离开家乡到了部队,在南京当了一名武警战士,他在部队一干就是12年。说起这段当兵的历史,徐慧知内心充满的是自豪和感激,是部队培养和煅炼了他,让他干任何事情都是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处处显示出军人良好的素质。虽说,他在部队里是一名战士,但平日里,他喜欢写作、摄影,以至在部队担任了一名专职的报道员。他每年采写的稿件均在上百篇,散见于军内外报刋。由于出色的表现和成绩。为此,他多次获得部队嘉奖。2005年10月,还荣立部队三等功。
转眼到了2010年,徐慧知面临着转业,他离开了部队。随后,在等待安置的日子里,沉寂了8年。他用部队转业安置经费在繁华的南京城租下了一爿小店,开了一家小小的服装店。店虽小,但他凭着聪慧,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楞是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年,徐慧知在南京成家立业了,并很快有了孩子,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去年9月初,他突然接到家乡民政办打给他的一个电话,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告诉他可以在家乡为他安置工作了。
这突而其来的消息,让徐慧知不知所措,是留在南京打拼,还是回到家乡再立新功?对徐慧知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决择。
一面是妻儿,需要支撑的家庭;一面是家乡年过80的老父亲。父亲故土难离,念儿心切,需要陪伴和照顾。好在妻子还是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回到家乡去,更多地为家乡建设作一点贡献。好在现在交通便利,来去方便。妻子说,“自古忠孝两难全”。你回去既可以工作,同时,也可以照顾老父亲,尽尽当儿女的孝。
徐慧知想,家乡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在家乡只要有志有为同样可以建功立业。何况,他接受党的教育,部队的栽培这么多年,深感“大家”的重要。于是,他当机立断,毫不犹豫,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家乡,再次当上了农村基层普通的一“兵”。
乡镇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是新成立和组建的一个部门。徐慧知有过当兵的历史,深知军人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2018年10月,他到岗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他独自一人不分日夜跑遍了全乡近700个退伍军人的家庭,为他们采集信息,建起系统档案。他说,唯有工作才能让他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去克服思念妻儿带来的“痛苦”。他孩子才8岁,正上小学二年级。每当听到孩子在电话里呼唤爸爸,他只有忍下心来埋头工作。今年春节前,是服务站最为忙碌的时候。国家第一次向退伍军人的家庭颁发“光荣之家”牌匾,他除了要做好造册登记,还得亲自上门为他们送上悬挂好。他说,这是军人的荣誉,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军人的关怀和重视,马虎随意不得。
徐慧知突出的工作能力得到组织肯定,除了本职工作,遇有急、难之事,中心工作都是交给他办。而且他还热心帮助同志,得知乡综治办一名女同志因休产假,他二话不说主动担起了这份工作一直到现在。乡村开展“扫黑除恶”、平安创建,只要用得上他,他都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尽可能去干好,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洪的虎是佐坝乡洪岭村一位特困户,同时,也是徐慧知的帮扶对象。老人年老体弱,身患多种疾病,长期卧病在床。徐慧知只要有空就过去看看,为老人送医问药。而自家的老父亲却常常没能顾上。徐慧知说,帮扶贫困户,体现的是党的温暖。让他们心无忧患是我应该做的。践行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党员,更是军人不变的本色。
老“兵”——袁维保的情怀
深藏功名不求名利,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大概就是军人共有的品质。就像老英雄张富清一样,在宿松县佐坝乡柳咀村,也有这样一名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责的86岁老党员、老退伍军人,如果不是他拿着几张老证件到佐坝乡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进行登记,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面前这位看着很普通的老人是一位不平凡的英雄。
老“兵”叫袁维保,1956年参军到了部队当了一名炮兵。回想起那段历史,尽管老人年事已高,但部队的一切让他不能忘怀,始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部队的历练让他受用终生。
老人说,他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福建厦门,一直守望着台湾金门。说起我军“炮击金门”,老人最不能忘的就是这场炮击实战。老人拿出一张已经泛黄,略显破损当年的奖状。奖状上记录着老人正是在这场炮击战斗中于当年11月28日荣立部队三等功。老人说,其时由于他军事技术本领过硬,曾被部队授予“优等射手和技术能手”。同年3月,他因在军事训练中勤学苦练,积极钻研,取得优良成绩;在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就被部队记三等功一次。而老人至今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张当时发往家中的喜报。在一本由部队政治部当年编写的《英雄事迹彙集》书中,同样完整地记录了老人在部队立功授奖的情况。
说起在部队的这段历史,老人激动不已,溢于言表,内心满是骄傲和自豪。他从当年的入伍通知书到退伍证都一个不落保存了下来。老人说,他当时到部队去是因为家里穷。他有兄弟三人,从小没读什么书。所幸到了部队,让他学到了文化知识和军事技术,是部队培养和成就了他,才有他的今天和幸福生活。
说到这里,他有些沉默,感慨道,离开部队六十载,他很少谈起过这段经历,从参军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每想到此他就心潮难平,期望两岸早日统一。这,是一个老兵的愿望和肺腑之言,更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心愿!
1960年3月,老人离开部队到了地方。他先后在北京中科综合运输所工作过,在广西兴安县司门公社、兴安县溶江区担任过武装部长。由于解不开的家乡情结,于1963年4月回到了家乡佐坝柳咀。
老人只有一个女儿,老伴于1987年因病去世。女儿对她很孝顺,对这个充满光荣历史的父亲敬重有加。现如今,老人就是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外甥、外甥女且都已经长大成人。
老人说,回到家乡后,他就一直在村里干,直到1997年从村书记的位置上退出。
袁维保老人是一个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这期间,他经历的事太多,却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他家的老房子早已夷为平地,现如今住的房子还是女儿、女婿早些年盖起来的。老人在村里德高望重,是出了名的一代乡贤。村里谁家有个磕磕绊绊、打打闹闹,邻里不和睦,找到他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老人关心家乡建设,总会为村里干部献计策。他说,我人虽然年龄大了,不在岗,但农村工作我熟悉,这里的家家户户我清楚。能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是我的福分。脱贫攻坚工作中,农村矛盾多,老人主动配合乡村干部,不分日夜,挨家挨户宣传党的各项扶贫政策。老人说,现在党的扶贫政策该有多好,吃喝穿住都不用愁,这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国家只会越来越好,农村只会越来越好。
“一吹三条浪,一喝九条沟”。那是农村过去的苦日子。现在的农村生活是过去能比吗?只有人勤才能生财,才能致富,才能脱贫有望。袁维保老人虽然80多岁,但精神矍烁,思维清淅。他爱劳动,平时还不忘在自家菜园里种上一些季节性疏菜。挑水、浇粪、锄草,过着怡然自得的日子。老人说,他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党和国家对老退伍军人、离任村干部也是关怀备至,仅他个人每年的收入也有近2万元。
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说,这是一个有福气的老人,一个乐观豁达的老人,一个乐于助人的老人,一个让人敬重的老人。
我们从袁维保老人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家国情怀!
民“兵”——汪召明的坚守
汪召明今年53岁,在宿松县佐坝乡梁岭村汪下组担任村民小组长。其实,在汪召明的身上并没有“兵”的历史。用他的话说,要论兵,他是农村最接地气的民“兵”,处处需要冲锋陷阵的“排头兵”。他不但是一个“兵”,更是美好乡村振兴中的一个“兵王”。
汪召明有姊妹3个,他排行老二。在他4岁那年,父母亲发现他右脚膝盖骨处生了一个脓疮,由于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没有及时诊治,以至于这脓疮越长越大,出现误诊,最终导致病变畸型,落下残疾。但是命运的不公并没有打垮他。
汪召明只上了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辍学在学。腿脚残疾,没有文化,这长大以后还能干什么呢?于是,汪召明在家当上了放牛娃。父母亲不忍心看到孩子长大后,生活没有着落,于是,又让他拜师学了一门手艺——理发,在家门口糊口饭吃。这期间,汪召明从未离开过村里半步。直到1991年,在他24岁那年,他的命运似乎在迎来转机。
这年,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汪召明也想出去闯荡一番,可他一无所有,且行动不便,谁会要他呢?汪召明天生性格倔犟,不服输,他就不相信自已在外面什么事都干不了?走出去才有可能是一条活路。在村里外出年轻人的引荐下,这年,他靠借来的380元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到了福建石狮。他找到石狮一家玩具厂,靠没日没夜地干,一个月才挣来400元钱。他想,这比在家放牛,当剃头匠好多了。在这家玩具厂干了2年,虽然报酬低,但汪召明尝到了生活的甜头,找到了劳动付出的乐趣,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信心和希望。人,只要肯干,肯吃苦耐劳,没有过不了的坎。2年后,当地一家服装厂的老板看中了他,叫他到服装厂帮助管理,每月给出的报酬是1000元。这对汪召明来说,无异于喜从天降。他开始进入到服装加工行业,这一干就是6年。再也不甘平庯的汪召明,由于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服装加工的一整套流程。特别是技术设备的维修,简直就是他的“绝活”。2000年,他主动提出承包厂里大大小小近千台缝纫机电平车的维修,不但给厂里节省了维修经费,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收入。
幸运之神似乎在向汪召明频频招手。2003年,通过家乡招商引资,汪召明毫不犹豫回到了家乡,在佐坝办起了第一家服装来料加工厂。经营起起落落,生活有苦有甜,汪召明通过市场不但学到了生存的本领,更收获了一份爱情。他老婆彭桂聪是福建泉州人,正是那年在工厂打工时,他们从相识到相爱,最终走到了一起。彭桂聪说,我娘家条件好,起先,一家人极力反对他们的婚姻。远嫁不说,还是一个有腿脚残疾的人,图他什么呢?彭桂聪说,汪召明人残志不残,在他的身上,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一种有为担当的拼搏劲。
她随汪召明无怨无悔来到了一个陌生地——宿松。2014年,夫妻俩在县城农贸市场租下一间店面,开起了一个茶叶铺。可好景不长,这年寒冬腊月天,汪召明在家门口因搬运货物一不小心重重摔了一跤。正是这重重的一跤,让他原本残疾的右脚造成股骨头失去知觉,彻底坏死。尽管这样,老婆彭桂聪始终对他不离不弃,不但要整日照顾他,还要打理家务,照顾2个年幼的孩子。
这点痛苦对汪召明来说并不算什么,多少艰难困苦都过来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他想得最多的是还能干点什么?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干点什么?他需要坚守,坚守爱情,坚守幸福,坚守家乡的每一寸土地······2015年,经村民投票选举,汪召明担任了村民小组长,正式成为一个“兵王”。
说是“兵王”,这村民小组长在乡村可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梁岭村是佐坝乡一个较为偏远的村,而汪下组更是偏远中的偏远,全组还不到270人。汪召明从小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家家户户是再熟悉不过。为什么农村富不起来?这些年很多人都外出务工了,农村抛荒撂地显得特别严重。如何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效益?汪召明当上“兵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组里闲置的土地集中整合起来进行季节性流转。仅这一项,每年就可以为村民增加收入上千元。
汪下组紧靠湖边,但全组没有一口象样的当家塘。2016年,他发动全组群众,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硬是修建起了面积在8亩之多的2口当家塘。农田受益面积在140多亩。去年,他还争取到村级水利工程项目——开挖沟槽300多米。目前,沟槽已经完工,只待工程验收。去年7月,村里修建一条通组水泥路,全长共720米。有的村民为了一点既得利益,不肯让出路面,千方百计阻挠施工。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乡村环境。汪召明拄着拐杖不分日夜一家一户做工作,他的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最终还是感动了那些冥顽不化的村民。人心顺了,路通了,老百姓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幸福。
汪召明说,他自身也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不能脱贫,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自从当上“兵王”后,他再没有出过远门,夫妻同心支撑这个家。他在家养了鸡、养了鸭,还有肉鸽,平时,他就在家门口经营活鲜,妻子起早摸黑,不辞辛劳负责收货、送货,家庭每月的收入也在6万多元。2017年,他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2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把孩子培养好,让他们多读些书,将来成为有用之人。希望他的身体健康,能为当地百姓父老乡亲做更多的事。祝福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妻子。
汪召明说,梦想是靠拼博、奋斗出来的。我无悔我的青春教会我的成长,我无怨我是一个“兵”,甘当脱贫攻坚,美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
“兵”之历史,“兵”之青春,“兵”之动力。乡村,需要这样的“兵”,更需要这样的能人志士。——我是一个“兵”!(通讯员 夏柳平)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孙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