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乡贤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
——收看中央两会有感
在近期召开的中央“两会”期间,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重视弘扬乡贤文化的提案”。并就乡贤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与道德引领、推动公共事务和社会建设等方面作了系统而精彩深刻论述。针对这些精彩的大会提案,结合近年来本人从事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尤为感悟出乡贤文化在协调乡村矛盾纠纷、推动乡村和谐文明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2018年年尾岁末,我在深圳连续接到了凉亭镇有关负责同志和社区领导专门打来的电话。他们说话的共同内容都是征询我能否提前返乡过年,协助党委政府对社区贫困对象莫二毛在扶贫资金上产生误解而接连上访的矛盾纠纷。从几次通话中我隐隐察觉到,虽然大家多次上门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但老人都因种种原因,一直无法理解连续多年中每一笔扶贫资金的来龙去脉。从而耿耿与怀,上访不断。甚至怀疑有人从中扣留了他的款项。对此,出于本人与老人的个人私交,特委托我帮助逐月核实资金来源,给老人一个清楚明白的交待,从而,消除他心中的长期误解。
作为凉亭镇乡贤评审小组的一员,我深知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名乡贤的义务和荣誉。于是,我义无反顾接受了领导的邀请,并很快踏上了返乡的归途。
尽管年尾岁末,家中锁事纠缠身,但我没有丝毫的怠慢,很快走进了老人家中,将他连续三年中的每一笔资金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寻找出存在异议的数据。为了彻底消除他的心中疑团,我专门前往县城农商银行,委托亲属关系,将他所有资金往来全部打出清单。然后根据时间顺序一一作出解释。还原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最终使老人消除了误解。
当然,从事乡贤文化工作并非是一句话,一件事。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效益,才能取得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份来自广西容县的特殊礼品》不仅是促进桂皖两地人文交流的纽带,而且更是反映我们宿松凉亭陈氏族人源远流长的义门家风和家国情怀。至今给我留下了深远的印象。事情的过程还要从四年前说起。
2015年开春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了时任县文物局局长张振华同志打来的电话,说话的内容是按照中央电视台和省政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的要求,尽快整理一份反映1938年宿松抗战(重点是凉亭河烽火山阻击战的)的史料文章。我立即向凉亭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张局长一行来到了凉亭,专门邀请了几位见证当年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老人举行座谈会,好在家父曾都参与过战前慰军和战后掩埋烈士遗骸等工作,同时又是烽火山抗日英烈护墓会的成员,所以,多少也有一些对家父传说中的记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由张振华同志搜集整理的《烽火山抗战纪事》和陈秉岳先生撰写的《凉亭陈氏与护墓会》分别被多家媒体转载和收藏到安徽文史《古皖大地上抗日烽火》史料之中。为了教育启迪后人勿忘国仇家恨,缅怀抗日英烈,我随后也将这些精典之作及70年中凉亭义门陈氏族人为抗战捐资出力、从收集烈士遗物、捐地掩埋烈士遗体、立规祭祀抗日英烈等大义善为之举的感人故事和相传民间的有关抗战佳话一一汇编成《家国情怀》一书。作为反映宿松抗战的文史资料和凉亭爱国地域文化品牌,并通过新闻媒体和社会网络平台。展示出70年前宿松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精神和凉亭人民为抗战作出的无私奉献。然而,正是这一平凡的举措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更牵动了桂皖两地的人文交流。近年来,不仅先后迎来来了央视和广西的多名新闻记者、海外华侨和烽火山497名抗日英烈的部分后裔慕名前来观光祭祀,同时,也为宿松政协副主席张小勤一行赴广西收集宿松抗战文史提供了信息来源。烽火山唯一幸存抗战老兵后裔莫二毛的60年艰难寻亲之路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成就的人生梦想。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烽火山这个一值被历史淹没了半个多世纪的抗战遗址古迹,也在一大批社会爱心人士的多方奔走下,在凉亭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争取下,被宿松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确定了120亩山场面积的文物保护区。所有这些,都使我从中感受到在乡贤文化平台上耕耘与收获的几分欣慰。当然,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认可。并获得了2018年宿松乡贤文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但是,对照中央“两会”对农村乡贤文化工作的要求和总书记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宏观决策,我深知自己做的远远不够,甚至有负众望,有负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但是,我一定会按照中央“两会”的部署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方针,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用好乡贤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在乡贤文化的平台上凝聚发展合力,共同传承乡村文明,带动身边更多的新乡贤投身到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陈丙松)
责任编辑:宿松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