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宿松县“四普”田野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文旅体局  作者: 张晓培 刘潇   时间:2024-09-30 09:37:03   

  宿松融媒讯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宿松县严格按照普查方案,组建专业普查队伍,运用无人机、RTK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逐一对辖区内179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新发现文物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和登记,力求摸清文物家底,守护历史记忆。截至目前,先后完成了佐坝乡等11个乡镇近80处文物点的普查任务,田野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本阶段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于今年6月份正式拉开帷幕,按照既定路线以乡镇为普查单元,按我县文物保护单位(点)的实际体量来设置普查周期,计划至明年初将初步完成宿松县“三普”名录以及新发现线索的实地勘察和登记任务。

  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全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79处,涵盖了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各种类别。启动实地田野普查之初,宿松县“四普”办本着“应查尽查、应细尽细、应保尽保”工作理念,根据自然地理、乡镇分布和交通状况等特点,制定了县普查方案,确定了普查计划,确保普查工作全覆盖。每次在下乡普查之前,工作队员会根据复查点之间的距离、分布密度、海拔高度和位置等情况,精心设计普查路线,最大程度地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克服困难,勇担使命。我县文物点分布较为分散,且大多分布在各个乡镇,不少文物点还隐匿于乡野田间、户外地形较为复杂。为详细完成文物资料的采集、复核、拍照、测量、绘图和录入,遇到树木遮挡、高山陡壁,测量仪器无法精准定位、无人机无法拍摄等情况,常常需要耗费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个文物的点位测量。“怎么找不到,是不是路线有问题?”在寻找文物点的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时,普查队员刘潇、段贺总会及时询问附近的村民,几经羊肠小路,最终准确找到了“三普”资料所记录的遗址位置。为进一步搜集文物新发现,普查队还会主动联系当地文化站长指引带路,或者探寻当地的年长者提供的相关线索和资料,摸清附近有可能存在的历史遗迹。

  截至9月底,普查队员的足迹已遍及了孚玉镇、佐坝乡、长铺镇、九姑乡、千岭乡、华亭镇、许岭镇、高岭乡、凉亭镇、下仓镇、复兴镇等11个乡镇近80处文物点,对已登记的文物点进行复查和信息完善,包括文物的保存状况、周边环境变化等,为每个文物点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包括文字描述、图片资料、地理位置等信息,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与此同时,普查工作队还同步开展了文物安全巡查、文物安全宣传等工作。

  “山高路远见文物,跋山涉水勇向前”。从盛夏到凉秋,历经数月的时间,普查队员们怀着对文物工作的深厚情怀,克服了重重困难,穿越荆棘沟壑,不畏酷暑暴雨,来回穿梭于乡村田野、村庄的各个角落,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创新协作,提升实效。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模式,拒绝闭门造车,通过与黄山学院合作,协同高校的专家老师们一起深入各乡镇普查“最前线”。工作过程中,普查队员们手持北斗定位智能采集普查终端等先进设备,测量点位的经纬度、坐标以及高程等信息,在不接触文物本体的情况下,能够记录真实、完整的文物现状信息。通过提供系统操作技术咨询、解疑释惑,全程参与和指导文物采集数据的质量控制等内容,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围绕“四普”田野调查工作的目标任务,紧抓秋天晴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强化“四普”实地调查进度及质量把控,秉持科学合理的工作思路,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为全面掌握我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奠定坚实基础。 (通讯员 张晓培 刘潇)

责任编辑:陶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