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合肥工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宿松黄梅戏剧院及文南词传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 字体:    稿件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 孔维兰 郝泽锴 周睿轩 费韫安   时间:2023-07-25 10:55:34   

  宿松融媒讯 宿松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特别是在黄梅戏和文南词方面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黄梅戏和文南词是宿松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宿松县的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7月12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传承非遗文化,科技赋能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宿松县黄梅戏剧院及文南词传习基地进行实践。

  到达宿松县后,实践团队便前往宿松县黄梅戏剧院,了解学员们早课的学习过程。戏剧院学员向实践队员展示了《盗仙草》这一经典剧目,带领队员们学习了黄梅戏的一些基本动作,让实践队员们切实感受黄梅戏的艺术魅力。据悉,这些戏剧院学员们大多从十五六岁开始学习戏曲,每天都要进行唱功或身段的练习。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段唱腔的呈现往往都得经历几十遍、几百遍甚至上千遍的打磨。

  学员们在进行早训

  实践队员学习黄梅戏基本动作

  几天后,实践团队前往该县佐坝乡文南词传习基地,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展开调研。基地负责人带实践队员参观了陈列馆,介绍了文南词的发展过程。传承人们分别展示了小调、文词、南词等声腔类型,实践队员跟随传承人也学习了一段《劝孝歌》的选段,在一声声“羊吃奶双膝跪,乌鸦反哺绕树间”中,队员们感受到了戏曲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实践队员参观传习基地

  实践队员与传承人进行采访

  活动中,实践队员还就当地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采访。据宿松黄梅戏剧院的经理朱慧慧介绍,当地老百姓对黄梅戏是喜闻乐见的,政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提供了诸多帮助。但同时她也提到剧院的发展存在经费短缺,新生力量不足,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不仅是黄梅戏,当地曾受到央视关注的非遗文化“文南词”,也存在着传承的难题。据了解,如今文南词传唱人多是老年人,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而戏曲的学习需要童子功,若不能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文南词的传承将十分困难。戏曲文化的传承,人才培养是中心,如何加强人才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践队员采访黄梅剧团经理

  实践队员与受访者合影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赴安徽宿松县“传承非遗文化,科技赋能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走访调研、体验学习、访谈交流,了解了宿松县黄梅戏和文南词的发展现状,亲身感受到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切身地体会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该团队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为黄梅戏和文南词的发扬光大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贡献合工大学子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孔维兰/文 郝泽锴 周睿轩 费韫安/图)

责任编辑:姚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