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擂子背后的红色故事
宿松融媒讯 老物件,记录历史瞬间,折射时代变迁。走进宿松县朴风民俗博物馆,陈列在大厅的一个体型较大、形如木桶的老物件,格外引人注目;看着它布满岁月浮尘、做工精细的外表,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老物件?在它身上又有着哪些不寻常的故事?
带着一串串疑问,让我们穿越时空,共同聆听朴风民俗博物馆馆长张建设介绍这个老物件以及讲述它主人的红色故事。
张建设介绍说,在宿松,人们把这种老物件叫擂子,在其他地方叫土砻,是旧社会人们给稻谷脱壳成米的工具,是以泥、木、竹为主要材料做成,由擂身、擂脚、擂芯、擂盘和擂齿等组成,分为顶盾和下盾两部分。下盾中间用一根木制擂芯固定住,顶盾则可以转动,运作起来类似于石磨的原理。解放前,宿松县农村地区居民仍广泛使用这种工具,但这种工具在旧社会,只有地主家里才有。在擂身的顶部,留存着用毛笔书写的一行字:“民国九年张明富置办”,虽距今100多年的历史,但字迹仍清晰可见。张明富是宿松县革命烈士,他的革命事迹在《宿松县志》《松涛》等史料上均有记载。
擂子
谈起张明富,张建设的话语立刻变得沉重起来。张明富生于1908年,今宿松县河塌乡四利村上屋组人,1947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太宿望”独立团情报员,负责“太宿望”独立团与湖区赤卫队之间的情报联络,并担任宿松县第四区张坂村村长。1948年1月30日,张明富在家中被国民党保警大队逮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企图得到四区干部武装队地点和人员名单,但他坚贞不屈。次日清晨,他在赵岭被保警大队杀害,年仅40岁。解放后,张明富被宿松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展示擂子部件
张明富出身商户人家,父亲在当地经营绸缎、粮油等生意。年轻时候的张明富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大众十分同情。那时,当地穷苦人家都是利用石墩做碾子,对稻谷进行碾压去壳,但需要多次反复碾压才能去壳,而碾子用起来十分笨重,费时费力,效果远不及擂子。而制作擂子,不但要花很多的钱,还需要一种做擂盘用的结实泥巴。经过实地勘查,张明富发现张坂村一个叫牛头山的山上,有这种泥土,当地人叫它观音土。于是,张明富自个掏钱从外地请来一位有名的擂匠,专门制作擂子。这位擂匠集木工、石工、篾工于一身,整整花了十天时间,便把擂子做成了。有了擂子后,张明富就将它无偿提供给当地穷苦人家脱稻谷壳。加入革命组织后,张明富经常挑着擂子等工具,以走村串户给人家脱稻谷壳为掩护,往来于宿松、太湖、望江三县之间,帮助独立团、湖区赤卫队等革命组织搜集情报。
解放后,擂子逐渐都被碾米机所取代,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2004年,张建设在与一位朋友的聊天中,得知张明富烈士生前置办的那个擂子,已流落到江西九江市一个叫吴某的人手里。得知这个消息后,张建设异常兴奋,因为他从小在河塌乡张坂村长大,孩提时就经常听到当地大人说起张明富烈士的革命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崇尚英雄的种子。参加工作后,由于表现突出,张建设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在他眼里,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老物件;在它身上,见证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凝聚了民间工匠的智慧,还书写了张明富烈士心系穷苦大众的高尚情怀。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它找回来。第一次找到吴某后,吴某竟一口就回绝了他,表示出再多的钱,都不会卖给他。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在连续四次上门求购无果后的最后一次,也许是因为张建设说的一句话感动了吴某,吴某终于同意以最低的价格将擂子卖给他。
“我收藏它,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它‘回家’,因为它是一件非常难得的烈士遗物,实在太珍贵了!”谈起收藏擂子的不平凡经历,张建设感慨万千。13年来,张建设始终把它当“宝贝”一般精心呵护着,他这么珍藏它,不是怀旧,也不是炫耀,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和鞭策自己和下一代。
100多年过去了,擂子早已斑驳褪色,当年的人和事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背后的故事是宿松这片红色热土最深刻的烙印,也是宿松大地沧海桑田之变最直接的见证。(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汪媛
